haowenku.com

屠呦呦获奖感言作文800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屠呦呦得奖给我的启示作文

得奖给我们的启示是首位中国得主。

她获得带给我们多重启示。

立足客观、全面的角度,我们看待获得才不会跑偏。

首先,屠呦呦获得,是中西医完美结合的成果。

一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西医的争论持续不断,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错误。

事实上,中西医都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对人类健康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充分认识中西医各自的价值,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作没有意义的辩论。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教授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

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它是一加一等于三,而不仅仅是二。

的话表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离不开中医,也离不开西医。

正如屠呦呦所指出的,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研究员顾丰也表示,屠呦呦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为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就应该像她这样,从分子学角度研究出的,为人类造福。

社会特别是医疗工作者要摆脱狭隘的偏见,充分利用好中西医这两大医学宝库。

合作共赢,不仅经济领域适用,在医药界一样适用。

其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精神之光爆发的巨大力量。

40多年来,青蒿素成为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40年后,屠呦呦终于得到诺贝尔奖的桂冠。

这背后,屠呦呦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她成为85岁的老太太时,因为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而赢得了整个人类的赞誉。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研究中,为了破解难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东晋中的几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因为环境差,屠呦呦得了……就像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所说的那样,屠呦呦“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绝不是偶然的,她的身上始终闪耀着精神之光。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这既是一次中西医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屠呦呦40多年不懈追求精神的完美回报。

望采纳~

屠呦呦获诺奖的有关作文600字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

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屠呦呦等3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民网北京10月5日电(赵竹青)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另外一半由两名获奖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

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评选,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1901-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9年因一战或二战中断。

  从10月5日起,2015年诺贝尔奖将陆续揭晓。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中国第一位:诺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科技成就  据环球网消息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揭晓,3人共同获奖,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一半奖金,爱尔兰科学家康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Omura)各得1\\\/4。

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个人履历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屠呦呦在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现场领奖  屠呦呦在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现场领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

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

屠呦呦的感言对你有哪些启示

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自信自立自强,艰苦奋斗,锲而不舍,无私奉献。

个人想要取得成就,民族想要实现复兴,国家想要变得强大,都需要这样的精神。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应该深入学习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听虚言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做到握铁有痕,踏石有印,善做善成。

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未来,为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不管是否屠呦呦女士的获奖感言,都有道理: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

嗯,不是,至少不是在上的感言,获奖发言听了,主要与有关,也很励志,但话语不是这么感性和生动,内容更加艰辛和实在,讲的道理差不多,但楼主文中更多讲的不是智商,是情商,这话让苦苦追求小女朋友的男孩子们看到更励志吧

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

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心无旁骛,不问结果只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为什么说屠呦呦是践行科学精神的楷模

当我们提到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除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今天还要加上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屠呦呦。

她以爱国主义情怀,不问功名默默坚持,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她是新中国的科学功勋者,是改革先锋,是新时代榜样。

爱国: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的骄傲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青蒿素抗疟组合对抗药性疟原虫取得显著疗效。

经过近三年多科研攻坚,他们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

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也取得了新进展。

“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

”屠呦呦说,“希望青蒿素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全人类。

”屠呦呦的名字又一次引起国内外关注,占据了各大网站热搜榜。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也是历史上第12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

这样一个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全民榜样,引导更多女性,特别是青少年,从小立下投身科学的志向。

如今,屠呦呦的事迹已经进入中小学教材,今年秋季学期将开始推广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又确定将屠呦呦2011年获拉斯卡奖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现在,在中国任何一个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没有人不知道屠呦呦,就像没有人不知道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

屠呦呦,不仅是巾帼楷模,更成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符号,“蕴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作、育人的高尚品格汇聚成的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鼓励他们继承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拼搏奋进”。

屠呦呦获诺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这个药就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出来的青蒿素。

这也是她为什么强调青蒿素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如果没有青蒿素,每年会有几百万人死于疟疾。

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

屠呦呦这个特别的名字,也引起人们对其出处感到好奇,《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一句被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

“呦呦”与“青蒿”,两千多年前就出现在同一句诗里,似乎在冥冥中将她的一生与青蒿连在了一起,她也因此被人叫做“神仙奶奶”,穿越历史救人于现在和未来。

但屠呦呦自己却反复强调,研究青蒿素,是国家任务,获得成果,是团队贡献。

她如此描述自己担当重任的时刻:“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

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项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

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

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她没想到多年后自己会因此获诺奖。

她的学生说,她前往瑞典领奖时,身体其实很虚弱,并不宜于长途奔波,但她想的是,这是去为国争光。

“她身上始终有老一辈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屠呦呦 感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熠熠闪光的人物,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是科学家。

这本书讲述了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的动人故事,记录了他们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

这些科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锲而不舍的努力研究,细心观察,历经种种磨难,最后获得成功。

比如电视的发明者贝尔德,从小身体就不好,但他克服困难,刻苦学习,考入大学,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实验,最终将人的形象搬上屏幕,为人们的学习、娱乐做出很大贡献。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爱观察思考,总是不停地问各种问题,有了答案,他就亲自验证。

爱迪生的一生,是在不断创造发明中度过的。

他的一生,竟有1000多项发明。

列如,发明留声机、碳丝灯泡、电车、有声电影、电话机、发电机、电动机……宇宙之谜的探索者霍金,小时很爱动脑筋,做作业时,最不喜欢别人在旁提示,无论多难的题,他都要独立去完成。

有一次老师留了13道相当难的习题让同学们去做,有几个人费了好大劲才做出一道,多数人都泄气了,而霍金一口气做出了10道,还感到非常遗憾。

霍金这种不怕困难、独立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品质,我很感动。

还有勤勉敬业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思想超越时代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能工巧匠的祖师鲁班;还有令人敬仰的全才张衡;外科的祖师华佗……看了屠幼幼获奖报到不但学到了知识,还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从小爱学习、爱读书,对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遇到困难,从不退缩,总能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为止。

我要向科学家们学习,从小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将来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学习科学家遇到困难时,不退缩,要认真思考,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不是在父母的威逼下苦读出来的,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悟性。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

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作文800字,关于屠老的青蒿素的发现

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食野之苹”,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国从1964年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

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

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屠呦呦获奖对当代大学生有哪些启示

一、科学研究需要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

屠呦呦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尽管今人看来“封闭、保守”,但充满了激情和必胜的信念。

屠呦呦及其团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土法上马,经过191次实验终于取得成功,可谓百折不挠。

“”和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

不仅如此,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有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如等),即便拿自己身体做实验也在所不惜。

这对当下某些人而言简直不可思议。

  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成功还得益于文化自信。

青蒿素研究源于东晋葛洪的记载,正是基于对传统古典医药典籍的崇信,他们锲而不舍,终成正果。

  反观,中国当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条件而是学术与文化的自信。

近现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蹂躏,被简单地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落后、愚昧”。

这种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医药“伪科学”论仍不绝于耳。

因此,唯欧美马首是瞻的思维定势,使亦步亦趋地追随变得似乎天经地义。

如果他国研究超音速4倍的发动机,中国步其后尘而不是创制新的航空器,那终将受制于人。

如果留洋经历和变相地成为某些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绩效评价的尺度,那中国科技人员就有沦为欧美学府奴仆的危险,国家科技与文化安全都令人堪忧。

如果传统的、历史、文学、文字学、民俗学、中医(药)学科研人员,也被迫为稻粱谋而留洋,那文化消解与瓦解则势所难免。

  二、要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

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者既无院士头衔,又无博士称号,更无留洋经历,这给中国人才任用和评价体制带来了尴尬。

笔者虽不赞同网上有关废除中国院士制度的偏激论,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

由于现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乐,也不敢贸然不拘一格用人。

为了规避任人唯亲,诞生了中国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办法。

如上世纪90年代要进科研院所和高校,须;随着博士雨后春笋般“孵出”,如今要进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须博士名号外加留洋经历。

50年后是否须有月球游历经历不得而知。

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却让以权谋私者有机可乘。

假冒伪劣的院士成果也屡见不鲜。

于是众多的屠呦呦被拒之于门外。

如何让“低学历”的华罗庚和钱穆们、“非专业”的们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又不让方鸿渐们投机钻营,是未来中国科研体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体改革面临的难题。

  三、科研要有点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

屠呦呦及其团队是自1969年听从上级安排,开始试验研究的。

虽然1971年下半年已取得显著疗效,但1974年才得到完全认可。

第一篇中文论文1977年才发表,而且还是以“青蒿素协助组”的名义;英文论文更是到1982年才刊发。

他们科研不是冲着大笔科研经费和奖励,而是受一种使命驱使的。

今年三位获得者都已,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获大奖。

屠呦呦的启示告诫人们:科研要有点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功利性愈强,愈经不起挫折。

反观当下的中国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态,为了早获名利不惜杀鸡取卵。

  四、媚外是国之大忌。

屠呦呦获此殊荣当然可喜可贺,但决不能以诺贝尔奖项作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评价尺度,须知袁隆平、王选等中国科技精英对人类的贡献,远非诺贝尔奖项所能涵盖;也不可以一荣俱荣之心侵染科学的神圣。

笔者获悉屠呦呦家乡的旧居,被以1.5亿元(人民币)天价标出;前些年莫言获奖后,其故居周边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

这些暴露的是潜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习气。

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和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不竭的动力和源泉;简单地媚外崇洋为国之大忌。

  五、科研成果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投入的多少。

科研成果与投入往往不成正比。

据说中国研制“嫦娥一号”的开支,仅相当于一公里地铁的费用。

屠呦呦们从事青蒿素的研究条件十分简陋,他们土法上马,购置三口大缸做实验用具。

现在一些科研人员动辄要求与“国际接轨”与老外攀比。

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中国每年的科技投入是相当可观的,但高水准的、具有首创性的成果却不多。

大量的资金因疏于监管而浪费,设备被闲置。

要改进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