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苏东坡第八章读后感500字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不少于600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

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

”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下简称《苏》)中写道:“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过于自负了。

他的很多新法,如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

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变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

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

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

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

《苏》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

”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

然而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可见他并不为权势所趋,并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

后来英宗皇后把苏东坡召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当苏东坡来到京城之后,他仍然意志坚定的与朝廷中的腐败无能之辈对抗,他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

苏东坡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

他只知道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对于这些,他是丝毫不在乎的。

苏东坡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600字,跪求,谢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涛声依旧,时代虽已远去,但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不离去.作家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苏东坡的生命线.他高高在上,却又可亲、可爱;他被贬黄州,却又舍生忘己.我从中也明白了为什么文人那么衷爱于苏东坡,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正如他所言“高处不胜寒”.“乌台诗案”的飞来横祸砸向他,躲也躲不过,反而让那些无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钻了空子.他被无数肮脏之手推进了监狱,“诟辱摧残”,差点葬送了性命.最终得以苟全性命、贬谪黄州.于斯,苏轼的一段与“黄州”休戚与共的人生拉开了序幕.经历了生死折磨,看尽了人世炎凉,东坡开始在此思索,悔不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自我的检讨,又怕因此连累亲友,重情重义的他便想“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苏轼《临江仙》)入黄州,生活困苦,却在这里又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种洒脱、飘逸的豁达之大怀,“如积水空明”,随缘自适.文末,余秋雨谈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黄州这块贫瘠之地,给了苏东坡成熟,让苏东坡看透了风尘,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00字

读《苏东坡突围》有感苏轼这样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化大师,我们总认为他身边的人是珍惜他,尊敬他的。

可是,大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超前的文化意识总是被当时的小人扭曲和误解。

于是,苏轼这样一个“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便在邪恶,粗暴面前不知所措了。

但是,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大师锻烧出来了

他“成熟于这样一场灾难,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我想,对于灾难总是不可避免的,或许我们不能成为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但是起码我们会在灾难中蜕变,在灾难后学会自我剖析,然后一步步走向成熟。

当我看到邪恶的小人对于苏轼的“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时,我更深刻地感到了苏轼在经历“乌台”的显示的力量。

这是挫折的力量。

如果没有这一次灾难,怎么会有苏东坡的“梦中了了醉中醒。

”怎么会有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又怎么会有他的“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这一次灾难,使苏东坡流落黄州,而黄州成全了苏东坡,他在这里变得真诚,洒脱,写下了千古名句。

有人说过“灾难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我希望我是后者,我希望在困难面前,我能像苏东坡这样坦荡,这样大气,这样超然,然后在风雨过去之后反省自己,乐观的走下去。

或许这样做需要足够的自信和正义,我相信我能使自己充实,使自己自信,使自己豁达地面对人生

我眼中的苏东坡 500~600字

苏东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是的,他的确是个十分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为“”之一。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而我,也十分钦佩他。

钦佩他的洒脱、乐观、是非分明,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

当然,也更佩服他的才华,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的信念。

我觉得的,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非常的好,描写他自己也最恰当不过:“吾上可陪,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 所以,苏东坡才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他的著作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他不仅自己十分的乐观,他还很乐于用自己快乐的心态来感染别人。

的确,从他写的作品总能使读者快乐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看出。

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写作之时。

有一次,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

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人的感受,亦复如此。

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欢乐。

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着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

即便是在苏东坡贬谪在外的时候,也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

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他们必使神宗在世一日,就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但苏东坡也许只会因此事而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

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

只是不喜爱这些人罢了。

他告诉了我们,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所以,苏东坡并非才不如人。

因而也从不恨人。

总之,正如世人所说的一样,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他这种魔力或许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觉得,苏东坡为人处世也十分的直爽。

每当他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有一次,他因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 他,就是这样的守正不阿,这样的放任不羁。

在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之时,他受到了所有的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

他为坚持己见,饱受其苦,但他也从不后悔。

因此苏东坡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辈都望尘莫及。

由此看来,你就不能不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十分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了。

在此,还有一个令我为之震撼的苏东坡的事迹: 当苏东坡迅速衰弱下去的时候,家人都发觉了他的呼吸已觉气短。

根据风俗,家人是要在他的鼻尖上放一块棉花的,好能容易地看他的呼吸。

在这时全家人都在屋里。

那个方丈走得靠他很近,此能用他听得到的声音向他耳朵里说:“现在,要想来生

” 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

”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

”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

”这是他的道理。

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其实,苏东坡是很容易就能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的。

他曾在雪堆的墙上门上,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莲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

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 所以,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他并不精于自谋。

但却富有的精神。

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

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

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

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他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 苏东坡带给我的感觉,在我看了后就感触更大了。

其中,以上这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对此颇有同感。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就是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 每章分别概括100字左右

篇一: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00字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

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

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

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

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

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

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

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

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

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

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

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

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

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

“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

“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

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

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

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篇二:我眼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我的名人是一个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名字叫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

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

”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

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

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对苏东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连他的政敌也十分赞佩。

然而对苏东坡天才的成因,归结为他的天资超人是主流观点,并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天才同样离不开勤奋和刻苦。

他三次抄写《汉书》足见其勤奋。

四十七岁被贬黄州时,他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除了承受极大的精神打击之外,他还要去东坡开荒种地,维持一家几十口人的生活。

劳动之余仍旧坚持写作和学术研究。

此间,他又开始了第三次手抄《汉书》的工作。

手抄《汉书》,起先他是以三个字为题(即书中叙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个字,然后凭此将此事背记于心),后来以两个字为题,这次只以一个字为题,把《汉书》有关的内容背记下来。

他的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任意挑选一册《汉书》,任意抽举其中一个字,苏东坡马上应声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内容来,无一漏错。

他经常诵读杜牧的《阿房官赋》,日子久了,就连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这篇赋的主旨了。

可见苏东坡勤奋刻苦之程度。

苏轼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苏东坡传》500-600字的读书笔记,不要复制百度上别人的文章

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墨染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感受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些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的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从古至今,评价任何一个人,你可能会先提到他的成就,但是最终提到的还是这个人的道德好坏不是吗

当然除去道德方面的问题,这个人的仕途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一点吧。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

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

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

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选。

至少从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这段时间苏轼的仕途还算是一帆风顺的。

一0七九年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

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

……真的颇有点大起大落的感觉啊。

纵然如此,苏东坡也还是一个谜。

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是何等洒脱。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何等坦然。

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他很平凡,却又不平凡。

苏东坡改自勉 650字 作文 要求 23点就要要

前面是故事 后半部分是启示1.故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乘兴写的一副对联。

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

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

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

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

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

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

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

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也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

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

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

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

这个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

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

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

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

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2.启示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其一,在学习上取得了成绩,或受到了表彰和奖励,那么应以此做为起点,不断进取。

古人说:“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是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读书与写作的最好方法。

其二,体现了知错就改的精神。

苏东坡在门前的对联上加了,“发愤”、“立志”四个字,表现他改正错误的虚心态度。

不论在学习中或是在做任何一项工作时,当发现有错,或是别人指责你做错了,应立即改正,切莫固执己见。

其三,体现了勤奋苦学的精神。

苏东坡记忆力很强,读书能过目不忘。

但是,他在读书中,不但把书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在背熟后,还要不断去抄写。

有一次,一位姓朱的官员去拜访他,碰上他正抄写《汉书》,很惊讶。

苏东坡让客人考考自己,客人提出书中一个字,他便应声往下背诵数百字,一字不差。

客人提了几次,每次都是如此。

客人十分敬佩地说:“先生真是天上下凡的仙人啊。

”苏东坡摇摇头说:“我不是仙人,也不是圣人,我是靠苦读得来的。

”我们在教育孩子读书时,要学习苏东坡这种苦读精神,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写出脍炙人口,富有真情实感的佳作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