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自然保护区管理心得体会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保护的看法与理解(心得体会

时,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2.“环保风暴”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

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

如淮河流域。

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

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

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

景区考察学习心得体会及感受

景区考察学习心得体会及感受景区考察学习心得体会及感受为了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精神,学习先进保护区经验,拓宽干部职工视野,激发工作热情,根据管理局安排部署,x月2日至9日,陈少林副局长带领第一批出外考察学习人员15人,途经重庆、三峡抵达神龙架,圆满完成赴神龙架考察学习任务。

这次考察学习组织严密,内容丰富,职工受益匪浅,收到良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通过考察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点体会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职工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次出外考察学习,考察组每位同志均感到了走出去的好处,通过走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听到了以前没有听到的,想到了以前没有想到的,取得了宝贵经验。

通过走,我们到达了革命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感受着革命事业取得胜利是多么艰难的同时,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深深撞击着我们的心扉。

和先烈们相比,我们吃一点苦、受一点累,简直微不足道。

主动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将事业推向新的起点,是我们对革命先烈们最好的回报。

通过走,我们感受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学到了先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经验,看到了化龙山的优势和差距,坚定了为保护事业继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点体会是神龙架自然保护区机构和机制健全,对保护管理相当有利。

神龙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行政、群团机构和职能科室齐全,下属单位有森林公安局、森林公安派出所等职能部门。

神龙架的制

生态旅游开发 及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定义 毕业论文用

谢谢

浅析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开发  ———以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为例  摘 要 生态旅游区客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各种形态的污染物相继出现,直接威胁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质量。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必须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完善生态旅游规划;建立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完善管理  制度;严格执法力度;加强污染防止;开展生态科学宣传教育。

  关键词 新疆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观  尽管生态旅游融入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倾  向,但实际上并非如人所愿。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  面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困扰着旅游的发展,表现在对  生态旅游区内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由于旅  游者及交通车辆的介入,造成了动植物结构和种类  的改变,对依赖于自然景观生活繁殖的野生动物造  成了基因交流的障碍、生存能力的弱化及活动领域  的局限。

生态旅游区客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各种形  态的污染物相继出现,直接威胁生态旅游区的环境  质量。

同时,也对自然资源和对生态旅游区自然性  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以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为例  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开发作些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

  生态旅游的雏形是“生态性旅游( ecological  tourism) ”,是1965年海兹尔(Hetzer)提出的旅游发  展思路( Fennell, 1997) 。

他认为生态性旅游有四个  要点:减少环境影响,增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让当  地居民受益,满足参加者的娱乐需求。

在20 世纪  70年代中期,加拿大政府对高速公路沿途进行生态  功能分区,开展了“生态旅行( ecotour) ”的实践活  动。

而正式把生态旅游( ecotourism)作为一个独立  术语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生态旅游特别  顾问Ceballos -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

当时就  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  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此前与其相关的词汇也有许多,如“自然旅游( na2  ture tourism) 、野外旅游(wilderness tourism) 、探险旅  游( adventure tourism) 、绿色旅游( green tourism) 、替  代性旅游( alternative tourism) 、可持续旅游( sustain2  able tourism) 、适宜性旅游( app rop riate tourism) 、自  然休假( nature vacations) 、修学旅游( study tourism) 、  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 、科学旅游( scientific  tourism)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低影响旅游  ( low - impact tourism) 、农业旅游( agro - tourism) 、  软旅游( soft tourism)和环境朝圣( environmental p il2  grimage) ”。

这些旅游形式都与自然相关联,提出的  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传统旅游方式对生态环境或当地  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Ceballos - Laseurdin, 1996) ,  但生态旅游似乎是对上述旅游形式的总结和概括,  理论性和学术性更强,内涵也更丰富。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  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  巨大反响,仅仅不到20年,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  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不断的充实。

针对目前生存环境  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  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  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  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  “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世界各国  根据各自国情,开展并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antion、  WTO)将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并同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2  gramme, UNEP)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 The Interna2  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TIES)于2002年5月联合  举办“第一届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强烈呼吁  生态旅游要从概念化向观念化转变,特别是生态旅  游的开发者和管理者,他们所持的生态旅游观念是  解决当今生态旅游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自然观。

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没有受干扰  和污染的自然界去旅游,尽情欣赏大自然风光,并感  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  基础,是为研究、欣赏和享受自然风景和野生珍稀濒  危动植物物种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较少或没有污  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是人们在可考虑  的距离范围内的一种经济型旅游。

  生态旅游需要“带着真诚去旅游,去感受相对  原始的乡村环境和乡土文化,观察和亲近野生动物,  在不损害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尽情游  乐”。

广义而言,就是享受自然,并通过对大自然真  实的感受和体验,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

  ———环保观。

莱德伯格(Lindberg)等认为“生  态旅游的发展应有利于生态保护”。

生态旅游过程  中对大自然的感受、认识和改善都应谨慎从事,从而  使它不会产生传统旅游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社会问  题。

它将努力为每个旅游者树立更加清晰的环保意  识,并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条件的  改善作出积极的贡献。

  芬内尔( Fennell)等认为,生态旅游(或自然游)  意味着既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又能建立一系列的生态  保护区。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独一无二的、  可进入的以及自然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要把生态  旅游业发展成为一种对自然界进行保护的工具,通  过教育、福利、环保意识的提高,使生态旅游对当地  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收益,为当地人提供工作和就业  机会。

  生态旅游的形式是多样的,并具有创新性,如自  助旅游、新旅游路径等,如果对此加以正确认识和管  理,就有利于对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

生态旅游的拥护者认为,既然生态旅游是一种  “更友善、更高雅”的旅游,就没有必要大规模、集中  性地开发,以免造成生态环境的劣化,而是应尽可能  地让人们更多地接触和体验大自然的奇妙,进而认  识到环境的价值并加以保护,保护那些曾经遭到破  坏而加以修复的环境。

  ———经济观。

佐勒库维斯克( Ziolkowski)将生  态旅游描述为“低干扰旅游,关注于感受当地的文  化和尚未开发的自然景观”。

生态旅游应当是一种  模式,即将自然区域作为发展旅游的基础部分,而其  中的生物资源则是和社会经济密切相连的部分。

通  过对当地的投资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小规模渐进式  发展,提供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带动经济发展的  机遇。

生态旅游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关注环境,  其特点是结合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旅游者的共同  点,在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共同关注和保护自然  生态系统。

因此,生态旅游也揭示了一种管理方法,  即依靠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建立和保护生态旅  游区,并通过市场化加强管理,进而对旅游目的地的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条件的改善作出积极的贡献,  正如科纳德(Kinnaird)所说,“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  都不言而喻地假定不会或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影  响,从而推导出一种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理想  化答案”。

  伯里兹( Place)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基于  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态势的现象的反应,这种现象既  发生在中心也发生在外围。

在中心,工业和农业的  发展普遍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在外  围,经济的不景气、商品价格的下跌和国外债务的增  加迫使政府选择了经济而放弃了生态保护”。

  上述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尽管有助于加强对生  态旅游的理解,但其中很多是规范性的描述,是环境  保护论者、专业组织或者学者们基于对旅游者行为  的观察研究而推导出来的。

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  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和环境保护论者可能会把重  点置于对生态旅游的保护上,而轻视私人企业的赢  利动机和商业社会的现实,如劳动力市场、经济部门  之间的关联度、全球化竞争等。

  ———战略趋势。

自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20  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逐步得到世界各国各行各业  的公认,尤其是1992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  《里约宣言》以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处理发展与  环境关系的准则。

相应地,世界旅游组织、世界观光  理事会和地球理事会等机构制订了《关于世界旅游  业的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思路,  而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  1. 初级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概念被正  式提出,并得到旅游界和自然保护界的认同,一些有  远见的旅游经营者逐渐意识到生态旅游的潜在利  润,从当地人那里租赁或者购买土地,建设生态旅  馆,提供导游服务,并获得较好的效益。

与此同时,  欠发达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赚  取外汇,另一方面比伐木和农耕等其他资源利用方  式对资源本身的破坏性小,生态旅游能够将保护与  开发相结合,将满足旅游者需求与改善当地社会福  利相结合,于是纷纷将生态旅游确定为实现保护和  发展目标的手段。

为全面了解旅游开发、环境保护  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世界自然基金会于1987年  在美国国际开发机构的资助下,对哥斯达黎加、多米  尼加、厄瓜多尔、墨西哥等国家里的10个国家公园  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  1990年正式出版了介绍这项成果的书籍《生态旅  游:希望与陷阱》。

我国的生态旅游也是在这个时  期兴起的。

198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一批国家  级风景名胜区, 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虽然  也提出要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  来, 但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比较陌生, 国内在这个  时期的文献非常少见。

总体来看, 这个阶段生态旅  游作为一种经营创新的理念才刚刚兴起, 运作规律  在不断完善之中, 旅游收入中对当地保护的投资也  不多。

  2. 迅速发展阶段。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态旅游在一些国  家的成功实践,越来越多的组织、政府部门、研究人  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  实践与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各种  原则和框架也不断建立。

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  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  越来越深入。

这期间,有不少专著总结了各地生态  旅游的发展经验,如卡特(Cater)等( 1994 年)主编  的《生态旅游:可持续的选择吗?》一书中,介绍了东  欧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极洲等国家与地区的  生态旅游业发展概况。

  较具综合性的概念是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  1994年在制定其《国家旅游战略》时,由巴克理(R.  Buckley)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  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  交叠部分,指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涉  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说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  续发展的旅游”。

瓦伦丁( valentine)从四个方面界  定生态旅游: (1)以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为基础;  (2)生态可持续,不导致环境破坏或环境质量的下  降; (3)对旅游区的持续保护和管理有直接贡献;  (4)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1994年底,我国召开了第一届生态旅游研讨  会,会上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

  1996年6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下,召开  了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并将生态旅游研  究推向实践。

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  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认  为生态旅游对于保障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  要意义。

1999年是我国的生态旅游年,开展了以云  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代表的系列“生态环境  游”活动,举办了一系列生态旅游研讨会,如世界旅  游组织与中国国家旅游局在昆明召开的“生态旅游  高级研讨班”,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在昆明  召开的“中国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  “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研讨会”。

这些会议全面推  动了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影响与发展。

  沃德(Wood)在2002年第一届国际生态旅游研  讨会上指出,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领域中  的组成部分,包括: (1)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维持当地居民的良好生活环境; (3)通过解说获  得认知的经历; (4)无论对旅游者或是旅游业而言,  任何行为都必须是负责任的; (5)由小规模企业主  要针对少数群体经营; (6)对不可再生资源要求最  低限度的消耗; (7)强调当地参与,强调对于旅游经  营者尤其是当地居民所带来的机会。

  3. 生态旅游内涵及联系性。

  “生态旅游”概念的阐述,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  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从中可以总结出与生态旅游联  系的观念,诸如环境友好之旅、社会责任感之旅、教  育之旅、低影响之旅、生态文化旅游、持久的\\\/非消耗  型旅游等  二、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正负  面影响分析及保护措施  首先我们看一下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比较,  并对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正负面  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  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一)正面影响分析。

  1. 社会效益。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给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  会,促进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人  们转变观念,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而且,旅  游与宣传教育、社区共管工作相结合开展,不仅给人  们体验自然的精神享受,产生经济效益,增强周边群  众保护意识,形成“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  环。

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增加了保护区对交通、通  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这会增强保护区自身  发展的经济活力,为最终达到“以保护区养保护区”  创造条件,有助于保护区走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2. 经济效益。

  旅游给保护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生态旅  游实施后,年旅客将达到5~10万人次左右,以后还  会逐年增加。

按人均消费800 元计算,可创产值  400万~800 万元,年实现利润80 万~160 万元。

  而且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效益会更客观,给保  护区的发展、管理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柱,  增强了保护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知名度。

  (二)保护区开展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

  随着游客急骤增多,大量的生活废水、废气、废  渣排向保护区内,污染水体、大气、土地和景观,也极  大地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因游人和机器的重量  及移动产生的对土地的踩压,大量游客在风景区的  聚集,对土壤和植被造成一定的损害,严重的可出现  土壤板结、压实、水分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导致  水土流失增加,进而影响到植被的生长,破坏景点。

  总之,旅游对目的地内的动植物、大气、水质等产生  干扰和破坏。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由于游客的进入,带入许  多污染物,如丢弃的垃圾物都会影响保护区的生态  环境。

还有修建宾馆、饭店等服务设施和其它娱乐  设施,都不可避免地破坏周围的一些景物———保护  区内修建道路,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

比如,在保护  区内修建了16. 5公里景区道路和13公里森林小火  车铁路。

胡杨自然保护区地处生态脆弱区,一旦破  坏,生态环境很难恢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数量的增加,会影响服  务业的发展。

在当地群众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情况  下,从外地来的大量的人做生意,在宾馆、饭馆当服  务员,结果引起保护区内总人口的增加,对保护区的  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取决于  人对保护区环境和资源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以及大  自然对这种影响的消除能力。

只有准确地计算环境  容量和游客数量,按照科学的合理环境容量控制游  客规模,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措  施。

  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比传统旅游的开发复杂得  多,要认识和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涵义,防止生态旅  游资源退化,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就  必须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 完善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进行规划设计,  保护区要合理规划好功能区,保护好核心区,开发试  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

核心区是保护的核心地带,  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动植  物最好的“庇护所”。

坚持持续利用的方针,切实保  护好生物多样性,对核心区加以严格保护,不对外开  放旅游;在试验区开展科研和生产;在旅游区开展旅  游业务,旅游点线严禁与核心区交错。

各保护区根  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以充分发挥其在  保护、旅游、宣传教育、科研和生产等方面的功能。

  2. 建立高素质的导游队伍。

  培训导游人才,引导游客进行浏览活动,使游客  不仅观赏到迷人的景致,陶冶情操,而且从中了解到  有关的人文、历史趣事,更增添了游玩的乐趣,减少  玩的盲目性。

在游览中导游向游人介绍相关的环保  方面的常识,使旅游、环保齐头并进。

  3.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科学管理,制订相应的法  律法规。

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旅游设施和进行旅游活  动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必须是可持续利用的,减少旅  游带给环境的负影响。

这不仅关系到保护区旅游业  的成败,也关系到对保护区的保护。

培养保护区所  需的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保护区要根据各自的  实际情况,从组织机构上逐步完善适合自己特点的  科学管理体系,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逐步  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4. 严格执法力度。

  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保护法,要坚  决杜绝偷猎动物、乱开采森林现象发生。

  5. 加强污染防止。

  按环境保护的要求严格处理和管理“三废”,防  止环境污染,以保持当地高标准的环境质量。

  6. 开展生态科学宣传教育。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使  验区,划分旅游区。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域分为试  游客认识和了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不断提高  游客生态环境意识的自觉性,做到在游山玩水的同  时,自觉爱护保护区的一草一木。

树立“保护优先”  及遵守“三控制”原则的思想,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区  作为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搞好旅  游规划。

控制游客流量,合理分配旅游收入,使保护  区的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能  够完善保护区的生态平衡,而且能够促进周边地区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能够改善周边居民  生存环境,保护和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安  全,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  1. 金鉴明、金冬霞:《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新理念和新  举措》[ J ] ,《生态环境与保护杂志》2004年第2期。

  2. 刘静艳、颜亮、彭少麟:《生态旅游观的发展及其应  用》[ J ] ,《生态学杂志》。

  3. 夏林根:《旅游业绿色管理》[M ]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4. 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  法》[M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2003年出版。

  5.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J ] ,《旅游学刊》。

  6. 王跃华:《论生态旅游内涵的发展》[ J ] ,《思想战线》。

  7. 迪丽拜尔、艾拜都拉、海米提·依米提:《塔里木胡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J ] ,《新疆林业》  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买合木提·买买提 新疆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海米提·依米提 新疆大学副校长、教授  斯地克江·艾力 新疆大学旅游学院助教)

总结:如何保护珍稀动物

一、为了生物多样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地,来保护珍稀和濒危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也需要建立种质基因库,保护珍贵的遗传多;对于那些已经遭受破坏或正在发生衰退的生境,需要投注资金和技术,进行减轻环境压力和生境恢复的工作;同时,关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民众生计,帮助他们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保护其传统文化的能力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

以往的保护中,政府、研究机构和民间环保组织是主要的保护主体。

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只是政府和科学家的事情。

生物多样性的兴衰与我们每一个人及其后代息息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保护行为的形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的基础。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尽力,一个人的行动力量虽然微弱,然而“滴水汇成大河”,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必将产生巨大的合力,保护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也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与其它生物共同繁荣,而不是孤独地面对一个苍凉的世界。

二、1、完善有关的法律条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和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把对人类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资源完整地保护起来,避免人类的直接利用,这就限制人类一些眼前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要顺利地达到这一目标,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涉及到各种利益的冲突,如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大局利益、自然保护区利益(代表国家)与社区居民利益、自然保护事业与其它事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自然保护区立法首先是保护国家利益,当然是不影响其他利益的前提下、是渐进式的,因为认识自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是渐进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与现实冲突非常明显,特别是社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与严格的法律保护之间,如《森林法》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严重制约了社区的经济发展,《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说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

……”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投入问题,但没有明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哪一级政府安排;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有关分区管理的条款规定,可以在实验区开展一些经营活动,有利于缓和社区矛盾,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同时也为自然保护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更有利于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为此,如何根据实际,完善《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制定《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是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2、建立纵向的分级管理体制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决定了自然保护区的分级管理体制,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管理,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区)级林业厅(局)管理,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县级林业局管理。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面对上百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管理好、发展好确实不易。

现在国家林业局除了管理卧龙等几个保护区外,其他大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都是间接的。

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可以授权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一个省(区)为管理单位,建立一套分级管理体系,即国家局仅管理总体规划、一级保护对象、核心区,以及使用20公顷以上林地的审批;省级主管部门管理二级保护对象、缓冲区,以及使用10-20公顷林地的审批;县级主管部门管理省级保护对象、实验区、以及使用10公顷以下林地的审批,同时由省级主管部门监督实施总体规划,直接管理包括规划、审核、计划、投资、评价、人事、考核、培训等等内容。

而且,中央与地方、行政与业务建立一套信息沟通体系。

针对自然保护区点多面广、地域偏僻、条件落后的实际,建立一个“虚拟”的管理体系更显得迫切和重要。

这种“虚拟”的管理体系是充分利用数字高速公路建立的能够下达指令、信息反馈、建立数据库、又能对社会开放、让公众参与的网络信息系统,只要一台服务器,各保护区为网络终端,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的指令通过网络办公系统即时到达各保护区,各保护区也可以即时汇报工作。

况且,我们现在资金紧缺,没有必要把有限的资金用来济汽车、乘火车去参加一个培训和几个小时的会议,因为这个系统为大家开通了网上培训系统和会议系统。

同时,各自然保护区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积累大量的数据为自己建立档案(需要保密的文件资料可加密打包,单向传输),网上开展的资源调查,为建立全国的数据库创造了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的社会开放系统,完全有能力完成宣传教育任务,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关心、支持自然保护区事业。

这样的低成本、高效率、全方位的方案,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作了多年的探索,建立的中国自然保护区之家―“中国自然网)”取得了良好成效。

该保护区正积极运用市场运作方式构架自然网体系,除建立中国自然网中心网站外,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建立各省(区)自然保护区频道,并进一步推动各自然保护区建立自己的网站,发挥信息技术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宣传中的积极作用。

3、认真编制规划、分步实施《总体规划》是每个自然保护区落实有关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的具体方案。

方案的制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并且要结合保护区和社区的实际。

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方针,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必须合理划分三个功能区,把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和旅游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资源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致力于保护区和社区经济的同步发展。

在开发项目的选择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选择不破坏自然资源又可重复利用资源的项目。

如生态旅游、水电开发等项目属景观、水能的重复利用,又如毛竹项目,属短平快项目,可以首选。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规划要先易后难、先保护后开发、先近期后远期。

规划指导思想要明确、目标要合理、内容要具体、步子要现实、投资要可行。

一定要认真细致,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可瞒天过海,无法实施,成为一纸空文。

规划一经审批,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要分年度分项目“按部就班”地实施,一项一项地落实,年年积累,循序渐进,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也就名副其实了。

4、加大投入加强能力建设《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四条、第二十三条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计划与经费问题,但是没有明确由哪一级政府解决。

1994年颁布本《条例》时,我国的“分税制”尚未出台,现在税收的支配已很明确,全国的事中央办,地方的事地方办,这就给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体制设下了一个“空挡”。

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级管理体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由中央财政支付不无道理,这是其一。

其二,过去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几乎是按“个”计算的,没有多大差距,特别是一些跨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时纯粹考虑的是规模和地域的连续,其责任区域不同、发展方向不同、行政体制不同,实质是两个自然保护区,如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

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国家投入的建设经费,与其它不到一半面积的自然保护区相当,而且两管理处“二一添作五”一家一半,如按照面积计算,象这样的保护区实际的投入只有一般面积的自然保护区的1\\\/4。

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是多级多部门的,既有主管部门的,也有地方政府的,采取上面拨一点,地方“配套”一点的方式。

这种既有“婆婆”又有“妈妈”的投入体制职责不清、权利不明,地方配套很难到位。

不但如此,一些地方还“层层剥皮”,直接影响了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人员事业经费不能到位,保护区的干部职工苦不堪言,保护区成了脸上“贴金”的“乞丐”,时时刻刻为职工吃饭而犯愁,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发展的问题无从谈起。

5、制定优惠政策、发展社区经济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其一,自然保护区是与社区与荣俱荣、与衰俱衰的“孪生兄弟”,保护区只有根据社区居民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促进参与和利益共享,发展自然保护区产业,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其二,只要社区的经济发展了,居民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降低了,自然保护区也就达到了保护自然的目的,同时也缓和了社区矛盾,使周边群众和社区从自然保护区的可能破坏者变成共同管理者,把孤立的生态系统变成了开放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从而达到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发展自然保护区产业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自然保护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观念落后、发展基础薄弱,加上长期的、落后的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习惯,发展经济除了需要化很大的精力来宣传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指导等前期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拉动和扶持,如产业政策、银行贷款、减免税费、技术辅导等等,涉及到部门利益的调整,所以需要政府的重视、部门的支持、社会的关心。

同时还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制定特殊政策,予以大力扶持,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求一篇“学习环境保护概论”心得体会3000字的论文

野生动植物管理处工作总结及工作计考  2019年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也是市政府大部革后的第一年。

一年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城管局的工作部署要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加强教育,强化管理,积极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快推进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加强党风廉政和行政执行力建设,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现将2019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2019年,我市森林防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严格执行行政领导负责制,狠抓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积极推进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林火监控指挥系统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好成绩。

据统计,2019年全市发生一般森林火灾共14起,总过火面积为亩,受害森林面积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39%、89%和92%,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为‰,远低于省下达的1‰控制指标。

全市没有发生较大、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领导高度重视,狠抓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的心得体会或学习笔记

HJT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三个文明发展为四个文明。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视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论的升华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区总体上生态环境优良,但也存在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生态水平逐渐滑坡的潜在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对我们发出了当头棒喝,敲响了发展警钟。

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区,着力构建生态文明。

一、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生态济源的基础工程和治本之策。

要开展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城市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

物质文明是一切文明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而人的文明是一切文明发展和进步的要害。

没有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建设生态文明,也不可能实现打造生态乌当的目标。

因此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使生态文明观念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各行各业牢固树立,在全区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根。

二、强化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1、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观念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精神作为前提条件,不盲目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果断摒弃“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的陈旧思维,把消极被动的“亡羊补牢”变为积极主动的“未雨绸缪”。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原则。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文化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文化创新为先导,建构人地和谐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3、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制度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要害是要进行制度创新,从制度上解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长期性与不可逆性问题。

要建立生态战略规划制度,真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中,依据长远生态目标来规划发展步骤、发展速度、发展结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确立新的以绿色GDP为指标的发展模式。

4、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科学布局和高新技术手段的研发运用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要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新能源、新材料的推广运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各种手段,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型第三产业,确保资源的再生速度大于资源的耗竭速度,生态压力不超过生态承载力,全面提高生态风险抵御能力,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重数量、规模转到重质量、效益上来。

要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我们要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依靠投入和项目拉动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上来。

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工业,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要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农业、节水农业、清洁农业,探索适合我区特点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业示范区建设。

要以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要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和服务业。

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要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着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我们一定要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要搞好植树造林和天然林保护,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要搞好城市绿化,继续提高城市绿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

三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重污染大企业的整治力度。

要果断控制新污染源,进一步加强新建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治理,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要积极治理老污染源,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果断淘汰、关停一批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产品。

要加大执法和监测力度,巩固和提高达标成果,全面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动态治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抓紧抓好工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切实加强对各污染源的监督检查,防止达标企业的污染反弹。

要下大力气,使所有企业的污染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要加大对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的整治和处罚力度。

对不达标的企业果断实行关停并转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我区同样存在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我区要想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就必须着力解决土地、资源、运输、环境四大瓶颈制约问题。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积极主动地发展循环经济。

要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降低能耗物耗,最大限度地实现流失物料回收和废弃物回用,建立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体系。

要在行业内推动形成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开展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推广废水“零排放”技术。

在社会中重点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行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广泛开展群众环保活动,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逐步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要尽快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和考核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优先的原则,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

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突出位置,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要尽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和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逐步形成分级治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格局,并且实行日常考评。

今后国家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我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干部考核范围。

生态文明建设要和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一起评价、共同考核;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要一起抓,要全面加强。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我们要系统把握、精心部署,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稳步发展。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继续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实现建设和谐新乌当的宏伟目标,把我区打造成为一座生态、环保、宜居、靓丽的现代化城区。

所谓生态文明,就我理解,它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文明观念。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

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

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

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

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首先,要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

大自然 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

就我国来说,我们的 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

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 “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

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 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借自然资源。

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

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员。

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 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第三,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我们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 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

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 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 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 则是长期的。

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第四,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 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 证。

而日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 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 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

现实向人们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 环境有价”的观念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

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理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生态文明是改造和发展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生态文化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十七大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十七大“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内容显示了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上升为理论,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生态文明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统一发展。

在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今后要尽快建立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两大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生态意识,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已经写入中国政治报告,标志着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从工业文明进入了生态文明。

十七大已经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理论地位,为生态环境发展确立了路线,今后作为政府工作是如何来落实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将对未来五年和明年工作做出布署,为此,在此提出一些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希望能够写入明年全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落实这些措施和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认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

十七大已经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内容。

十七大首次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共同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五大文明构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加重;人类介入自然界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日益增强,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植被遭到破坏,资源短缺,生态失衡。

生态环境处于局部在改善,整体仍在恶化的状态,环境问题仍很严峻。

生态危机已经到了不能麻痹,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国家兴盛,到了不能不重视的地步,对此,建议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只有重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维护生态安全,而且包括环境建设和改造,修复环境,并且更应该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体系建设。

只有有了文明的社会生态意识,才能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二、制定生态环境发展战略思想,对生态环境发展实行全局和统筹管理,提出了生态环境发展战略思想,有了正确的生态环境发展战略思想,生态环境发展才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统筹性,正确处理生态环境发展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的关系,采取的战术才有正确的目标方向和方法措施。

三、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现状依然严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矛盾仍突出、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生态意识淡漠、生态文明有待加强、生态环境发展管理分散、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形式多样化且范围在扩大、生态环境事故处罚力度不够、对环境项目实施和管理执行力差、环境建设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等十大问题,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正确面对。

应该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首先认识了生态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环境发展预期目标,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生态环境才具有安全性,人类物质发展才能摆脱自然资源的无尽消耗。

在此特别提出一个建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各地城镇区域扩展非常快,所占土地都是良田沃土,但我觉得土地浪费非常大,特别是在平原地区尤其突出,一个单位占地很大,楼层普遍偏少。

建议采取两个措施解决:一是根据建筑面积和征用的不同用途制订相应的公共用地和绿化用地的配置比例,严格控制盲目扩大征地;二是树立“空中增加一层楼,地面节约一寸土”观念。

有控制、有计划,规范有序地征用土地。

四、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全面提高社会生态意识 只有形成社会生态意识,政府、企业、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才能以生态环保作为出发点和行为准则,才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

社会生态意识的缺失,其危害比某次具体灾害的损失更大。

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社会生态意识,正确宣传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建立清洁的优美的生态环境及健全发展和高度文明的人类意识环境,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认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意识环境。

(一)建立社会生态意识教育体系 1、把生态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只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进行系统的生态意识教育,才能全面提高社会生态意识,但是必须进行认真地教育和实践,而不应成为虚设。

应将生态意识内容作为高中重要课程,作为高考中综合科目的部分重要内容;生态意识教育应该作为大学所有专业必修的公共课程,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环境保护需要人人参与。

生态意识应成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一生的素质追求。

2、把生态意识教育作为成年人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要内容。

在强调未成人的生态道德教育时,却不能忽视成人的生态道德教育,成人是社会发展的智力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行为主体,如果成人的生态意识取向不正确或者忽视,其结果是造成直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因此,成人的生态道德教育同样重要,对成人和未成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长短期相结合的生态道德教育。

而对成人却因时间、精力、意识等自我因素和社会缺乏系统的全员学习的组织和体系等外在因素不能很好学习,对此,强制对成人进行组织学习,对公民的生态道德进行规范,消除人们心中环境保护无所适从的盲然,让有行为的人明白知道如何去做才不损害环境,加强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科学认识自然、友善对待自然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种理念,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规范自身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建立社会生态意识宣传体系 宣传部门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有效手段,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舆论氛围,以不断提升各级各部门的生态意识和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调动大家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制作生态环境保护公益广告 在公共场所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公益广告牌,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浓浓氛围,时刻提醒人们爱护和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长期对人们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生态意识。

2、利用现代媒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通过刊播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广告、开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宣传专栏及宣传网页等形式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宣传教育,这是环境保护和建设宣传的主要媒体,宣传的主要阵地。

将政府媒体和大众媒体相结合,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3、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展览宣传 展览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结合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和生态文化传播活动。

各级各部门单位利用板报、墙报、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生态意识宣传教育。

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生态环保宣传活动。

4、加强生态文化的创作,促进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 文化和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知名的作家和文艺家多深入环保和生态建设第一线,体验生活,发现挖掘,创作一批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生态诗歌、生态歌曲、生态电视剧,塑造生态先进典型人物,加强创作、拍摄反映生态人生活、情感、奉献、奋斗的优秀小说、电视剧等多种文学作品,在提高生态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树立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不断推进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建设,必将掀开我国生态环境发展建设的新纪元。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联络工自我介绍怎么练啊

范文。

谢谢

更应注重管理经验介绍,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从而也让倾听者了解你的成长经历,语言要简练,倾听者有兴趣的地方要重点介绍介绍下自己姓名 毕业学校说你是某某学校的应届毕业生 性格爱好 家庭情况 要对自己有信心 相信自己你能行 你面试护士最好说一下和护士有关的方面 护士一般都是照顾病人什么的 参加过两次应聘,没有成功,但我总结出了失败的原因当面试考官随便地问你:“谈谈你自己的情况如何

”这是面试中的第一个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