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向人们警示着地球空间是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像似一张大网紧密相连。

如果这张网某些环节受损或变化,必将引起生物间连锁反应。

鹿和狼 在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

为了这些鹿的安宁,1906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恶狼。

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了。

于是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长到10万余头。

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其因是狼被人消灭了。

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致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另方面,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利于鹿群传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经常处于逃跑的运动状态,促进了鹿的健壮发育。

由于狼消失了,鹿没有天敌,“懒汉”体弱,鹿群退化。

美国政府为挽救灭狼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

而这项计划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施。

时年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森林中又焕发勃勃生机。

樱桃与麻雀 在历史上,因消灭某一物种酿成后患的事例屡见不鲜。

据史载,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喜吃樱桃,1774年他看到成群的麻雀在果园里啄食樱桃,十分恼怒,立即下令消灭麻雀。

一时举国上下,围剿麻雀,不久麻雀被捕杀殆尽,国王欣喜不已。

不过,时隔不久很多果园里害虫却泛滥成灾了。

害虫吃光果子和果树叶子,果园面临毁灭。

于是国王又宣布麻雀不要再打了,并决定从外地引进麻雀,加以保护,才使害虫逐步得到遏制。

人兔大战 在澳大种亚原来是没有兔子的。

1895年,墨尔本动物园从英国运来24只兔子供人观赏。

不料,1863年动物园失火,幸免于难的兔子逃到草原上。

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不仅饲草丰美,而且无天敌之害,成了兔子的天堂。

到1928年,兔子总数猛增到40亿只,遍及澳大利亚2/3的地区。

他们消耗了牧场牧草和大量灌木,使畜牧业面临着灭顶之灾。

问题还在于兔子破坏了植被,又引起水土流失。

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动用军队,全副武装出击,对兔子进行歼灭,但收效甚小。

随后,他们又对兔子采取了更残忍的细菌战。

1951年,从南美引进一种能使兔子致死的病毒,让兔子染上病毒传播,结果99%以上的兔子病亡,兔害基本消除。

可是少数大难不死的兔子对病毒产生了抗性,于是又重新迅速生儿育女。

1993年兔子再次达到4亿余只,以致澳大利亚“人兔之战”至今还在继续。

土著鱼的命运 类似其例在我国也曾发生。

云南洱海原有22种土著鱼,其中包括味道极为鲜美的大理弓鱼等8种为洱海特有鱼种。

然而人们为追求渔业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起向洱海投放了高产的青、草、鲢、鳙等家鱼鱼苗,当时有多种小杂鱼苗混入。

这些外来的杂鱼适应力和竞争力很强,肆意掠食土著鱼的卵,繁殖迅速,挤占了土著鱼的生存空间,土著鱼无力与之抗衡。

因此,过20年后,原来产量较高而又珍贵的弓鱼绝迹了,人们再也品尝不到它的美味了。

同时与弓鱼世世代代和平共处的其他几种优势土著鱼也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清道夫”屎壳郎 澳大种亚畜牧业很发达,数以万计的牛羊排泄了大量粪便,而那里原来的生态环境中却没有取食、分解粪便的动物。

这样日积月累,粪便就遍布地面,滋生了苍蝇,传染疾病,且覆盖了大片草场,牧畜面临着饲草短缺的危机。

对此,澳大利亚人无计可施。

后来,他们在我国发现一种叫屎壳郎的昆虫。

这种其貌不扬、令人生厌的虫子专以粪便为食。

澳大利亚人对这样的“清道夫”十分看重,便从我国引进,不久成片成堆的粪便就被清除。

“中国绿魔” 植物界同动物界一样存在着生命网。

豆科野生植物葛藤原生在中国,后来传到日本。

日本人在美国举办的一次世界博览会上介绍说,葛藤可炼糖浆,制葛粉,能入药,编篮筐,作饲草,并能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茎蔓柔美,花叶妖艳,从而引起美国人的兴趣。

20世纪初,美国南部引种葛藤,到50年代中,全美种植葛藤达7000万株,绿化了沙漠,保持了水土,提供了饲草,美化了庭院,美国人称誉葛藤为“中国绿宝”。

可是好景不长,到60年代,美国人情有独钟的葛藤反被称为“中国绿魔”。

这是为什么

原来葛藤在中国和日本的气候条件下,每到冬天,葛藤就要枯萎或冻死,春天再萌发,并有病虫危害。

因此,它只能是有限制地生长,与其他植物处于平衡状态。

而在湿热的美国南部没有严冬,没有天敌,葛藤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一天竟能生长30厘米,很快侵占了美国大片土地。

在森林称雄一方,使许多林木枯死;它侵入农田,造成庄稼颗粒无收。

为此,美国南部各州采取除根、洒药、放牲畜啃食等各种手段除藤,虽有成效,但至今未完全控制其害。

蛇与庄稼   几十年前,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是台风引起的,许多田地和村庄被海水淹没了。

这场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

说也奇怪,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

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

老农把秘密说破了,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田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

后来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没有蛇来捕捉它们,它们繁殖得特别快,庄稼都让田鼠给糟蹋了。

现在田里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猫和苜蓿的故事。

他说在英国的好些地方,看村子喂的猫多还是少,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

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

村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

因此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

  天上下雨,地面就湿;太阳出来,东西就容易晒干;火会烧毁东西,水可以灭火。

这些事儿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知道。

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之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

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

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世纪海啸中动物救人的感人故事 最近,印度洋海啸的受灾国人民备受世界关注,各国政府和人民都纷纷捐款赈灾,一头远在美国的泰国大象也不落人后,以自己的独门绝技为灾民们提供帮助——它创作的绘画作品正在网上拍卖,所得收入将全部捐献给红十字会。

其实,在此次大海啸中,就有不少动物帮助人的灵性故事。

他是一位经验老到的猎手,有一天,他带着他心爱的猎枪,追杀着一群约有二十只山羊,当追到一个悬崖边的时候,这群的山羊停止了逃命的脚步,悬崖的对面还是一个悬崖,但离这个悬崖有十米多远,任凭如何矫健的山羊都跳不过去,他得意地看着这群即将任他枪杀的山羊。

略过一会儿,一个不可思议的景象发生了,只见一只年岁较大的山羊从悬崖边退了几步,然后毅然地迅疾地向对面的悬崖跳去,在这只老山羊刚跳出几米的刹那间,另一只年青的山羊随后也向对面的悬崖跳去,分两次起跳,第二次是踏在半空中头一只老山羊的背上,再猛然地一蹬,落在对面的悬崖上,而那只老山羊悄不声息地摔落在万丈深渊之中。

随后,所有的羊群,如同在一个指挥若定的将军号令下,用同样的方法和动作,一起一落,一生一死。

猎人看得目瞪口呆,感慨万千…… 人与自然的平衡之小动物的故事 一天,在路边,看到一老人,肩挑两只筐,筐里装几百只鸡雏叫卖。

看那鸡雏毛色或浅黄或白色,在筐内挤来挤去,甚是可爱,于是就买了几只回家。

城里人不会养鸡,就到书店买本养鸡的书,照本宣科,视为宠物来养。

把鸡装在纸箱里,铺上报纸,吊上日光灯,最初两周,光照要达到23小时以上,保持温度。

每天铺的报纸要换四五次,以保持卫生。

买些鸡饲料,一天要喂七八次。

待鸡稍大一些,就弄些小米、豆渣、菜叶、剩饭什么的来喂。

一天要喂五六次。

小鸡们小的时候是很好玩的,浑身毛茸茸的,不停地跑来跑去,很是活泼天真。

慢慢地,小鸡们一天天长大了。

有时竟然忽扇着翅膀,飞上飞下,羽毛也渐渐丰满。

于是,就把它们放在院子里,喂食的盘子也随放在外。

初放院内,小鸡们似乎不知所措,先是挤在一起,慢慢地在一个角落里找来找去。

几天后熟悉了环境,就显得有些好奇、兴奋,每天一放出,就欢叫着飞来跑去,满院找食。

小鸡吃食时,常用爪子把食刨得到处都是,于是,就引来了麻雀。

那麻雀先是立在树的枝头,小心翼翼地察看,后来就飞到离鸡食较远的地方,慢慢地靠近。

然后是边看边叨,一有动静,马上飞起。

又落在高处观看。

有时,天还没大亮,就听到麻雀的鸣叫,原来是它们赶在鸡放出窝之前,寻找昨天遗漏的鸡食。

待鸡们起床

我们应该怎样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定要遵循大自然的生存原不破坏大自然的系统循环。

不让人存在成为大自然的负担。

人类要从做起;1人类要摆正与自然的关系;2人类要珍惜自然资源;3人类要承担起自然平衡的责任;4人类要控制放荡不羁的行为。

人类做设么事的时候都要心中想着大自然,八大自然当成我们的一个行为准则。

凡事都要以大自然出发,以此来约束我们。

让我们信心系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回归大自然吧

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概述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还以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编辑本段]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编辑本段]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  □文\/张耀海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