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舒曼写给克拉拉的情话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舒曼 克拉拉 勃拉姆斯之间爱情的文章好像叫做《等待》谁能找到

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  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这一生会与这扇门里的女人结下不解之缘。

  舒曼听说来了客人,从书房里走出来,他穿着便服和拖鞋,文静而忧郁,声音低得简直难以听辨,目光亲切柔和,使羞怯的顿时摆脱了窘境。

  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请舒曼指教。

  舒曼打开琴盖,让勃拉姆斯坐下来弹奏。

他还没弹完一页,站在他背后的舒曼就轻轻按了下他的肩头,亲切地说:“请停一停,我希望也能听到……”  是他的爱妻和著名钢琴家。

  当走进客厅的时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这时的克拉拉虽然已经过了如花似玉的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个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时期。

克拉拉高贵的气质和风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

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无比灵巧地在琴键上滑动。

当他弹完一曲站起来时,舒曼热情地张开双臂抓住他,兴奋地喊道:“天才呵

年轻人,天才

……”  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记里写道:  “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

罗伯特说,除了向上苍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别的盼望。

”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断的评论之笔,为写了著名的音乐评论,热情地向音乐界推荐这位新的天才。

  这是他一生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请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里。

那些天,这对大师夫妇整天议论的就是这个金发青年。

  他们深深地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这对夫妇征服了。

他不仅出于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钦慕他们的智慧和人格。

  这个年轻人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即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间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

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

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很多农民的习性。

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

  尤其是对于克拉拉,这个女人无论在知性、教养和气质上都要比他优越。

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处处感觉到她比自己优越。

  他崇拜她。

的爱情:与克拉拉的故事(2)  在这次有决定意义的会见之后,不到半年,舒曼。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结婚四年后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现神经虚脱症状。

后来,甚至连听到音乐声音,神经都无法忍受。

他父亲死于精神病。

这种遗传症是他的致命伤,也给他和克拉拉如诗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个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声音所折磨。

接着在一个下雨天,连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莱茵河桥上,跳下激流中。

幸亏被人发现,送进了。

  当时,正在汉诺瓦的勃拉姆斯,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便什么也顾不得,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克拉拉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

勃拉姆斯成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亲的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

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使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感情细腻和无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们,当克拉拉外出表演时,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

他还曾一本正经地给克拉拉写信,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孩子们不肯用功学习ABC,我给他们吃了许多糖果,还是没用,真拿他们没办法。

”  他还代克拉拉去疯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详细地写信告诉在外演出的克拉拉。

他向克拉拉描绘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时的情景:  “他吻着它,然后哆哆嗦嗦地双手捧着它放下来。

这真是最动人的一幕。

他那优美而沉静的动作,他说到你时所表现的温馨,以及他见到你的肖像时的欣悦,我都无法加以描绘,只能让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拟了,我是快活得几乎要醉倒了。

”  这时,勃拉姆斯的创作正处在最初的高潮中,由于与舒曼的交往,他终于捕捉到了浪漫派音乐的精髓,于是,他用了半年时间写作了“B大调钢琴三重奏”。

在克拉拉心情平静的时候,他就弹给她听,征求她的意见。

有时候,又根据舒曼送给克拉拉的主题,弹出一首美妙的变奏曲。

  长期以来,克拉拉一直作为缪斯女神受人崇拜。

现在,当她痛苦而又疲惫不堪的时候,还能给一个年轻的崇拜者以灵感,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这使她的心境变得开朗一些。

  在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亲切气氛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愈显炽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为了道义上的责任感回到克拉拉身边去的。

而今,他已经不可能和克拉拉分离了。

  克拉拉为了疗养,前往佛斯丹特。

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闻讯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几个月后,克拉拉到荷兰旅行演出,勃拉姆斯为了和她相聚几天,花去了他仅有的金钱,赶到鹿特丹去伴随她。

  勃拉姆斯起初对于克拉拉的虔诚的崇拜和真挚的情感,很自然地渐渐变成了热烈的爱情。

虽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岁,而且,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但这一点也没有减退他对她的眷恋。

相反,由于她对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

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钦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师的妻子,这时,舒曼正落于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恒的爱情奉献给自己的丈夫。

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爱她,只能把她看作母亲般的朋友。

  他几次放弃可以出名和赚钱的工作机会,只是为了留在克拉拉身边。

他不断地给她写情书,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但这些情书一封也没有送到克拉拉手里。

因为,他从克拉拉那儿理解了爱情的真正的涵义,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热情,理解他想要为她献出一切的狂热。

但他更爱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诚。

她也原谅他的稚气。

她以女性的温柔引导他面向现实,又以母性的爱抚慰他骚动的灵魂。

  整整两年,勃拉姆斯的整个生活,全部是为了克拉拉,为了那种纯洁的、崇高的、无望的爱情,为了那种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爱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音乐大师的爱情: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3)  两年后,舒曼去世了。

  这两年来,漫长的痛苦并没有减弱这最后一次打击的分量。

克拉拉的心碎了。

  现在,克拉拉自由了。

  过去两年里,那些热衷于散布流言蜚语的卑鄙小人们更加无耻地在那儿鼓噪着。

有人甚至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

  然而,勃拉姆斯却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倒不是惧怕那些闲言碎语,而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到他的爱情是道义所不容许的,而且,这种爱情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

这种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尖锐。

不能忘却的爱情和难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灵里撕咬着,使他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舒曼的死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舒曼解脱了。

他也解脱了。

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

这也是克拉拉教会他,给予他的。

  勃拉姆斯学会了控制,但痛苦并不会消失。

他的痛苦只能在音乐中找到寄托,他的激情从心底里流泻到五线谱上。

  他从这时开始构思《C小调钢琴四重奏》,写好后一再修改,直到20年后才最后完成。

从他笔尖流出来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当他把刚写好的第一乐章拿给他的朋友看时,解释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  六年后,当他把这四重奏全稿送给他的朋友时,在信中写道:“我把这首四重奏纯粹作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黄色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

”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暗示了他那维特式的痛苦。

  最后,在他离开克拉拉20年后,他把这个作品交给出版商去出版。

他在信中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

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

”  维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则用音符记录下维特式的痛苦。

  维特没有出路。

艺术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时只有23岁,他20年后还没有忘却这种痛苦。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爱情的纪念和痛苦的结晶。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个标志,是不能忘却的爱情的标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标志,也是这种永恒的冲突的标志。

音乐大师的爱情: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4)

克拉拉和舒曼之间到底发生过怎样的爱情故事

11岁的克拉拉还是个小姑娘,20岁的舒曼见到了她,并爱上了她。

7年之后,他们私定终身。

由于父亲的反对,克拉拉和舒曼经历了11个月漫长的诉讼,才在克拉拉21岁生日那天结婚。

  新婚这一年,舒曼的音乐创作达到高峰,他一生所有重要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一年完成的。

  在《桃金娘》的歌曲集里,舒曼特别在《献歌》这首曲子里选了诗人吕克特的诗献给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  在婚后第二年创作的《春天交响曲》里,舒曼表达了对婚后新生活的憧憬,克拉拉在听后说:我完全被欢乐所占据。

”但是,在完成一生最动人乐章的这一年,舒曼的精神病也发作了。

美好生活的开始也是结束。

  1853年9月,在克拉拉34岁的时候,20岁的勃拉姆斯来到了舒曼的家里。

舒曼接待了这个年轻人,请他在钢琴上弹奏一曲。

舒曼听了开头就觉得不凡,让他稍停,兴奋地叫克拉拉一起来听。

克拉拉走进屋来,勃拉姆斯就在这支曲子中望见了克拉拉,克拉拉漂亮的眼睛让他一见钟情,终身难忘。

这一眼,导致了他和克拉拉43年的未了情缘,导致了他的终身不婚。

  1856年,年仅47岁的舒曼不幸去世。

在此前两年舒曼住院期间,勃拉姆斯一直守护在克拉拉身边,但是,除了谈及音乐、舒曼的病情之外,面对感情,他们守口如瓶。

  为舒曼守灵送葬之后,勃拉姆斯没有和任何人打一声招呼就不辞而别了。

从此,他和克拉拉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面。

  克拉拉带着她和舒曼的7个孩子生活。

1896年,77岁的克拉拉在临去世的前13天,在奄奄一息的情形下,她记得勃拉姆斯的生日,用颤巍巍的手写下几行祝福的话语寄给他。

  在接到克拉拉去世的电报时,63岁的勃拉姆斯正在距离法兰克福200公里的瑞士休养抱病之躯。

他匆忙赶往法兰克福,忙中出错,竟然上了方向相反的火车。

辗转奔波了两天两夜,他才赶到克拉拉的墓地。

他颤颤巍巍拿出了《四首最严肃的歌》的手稿,呈现在沉默的墓碑前。

这四首曲子的名字分别是《因为它走向人间》、《我转身看见》、《死亡是多么冷酷》和《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

这是他专门为克拉拉的生日而做的音乐,但克拉拉再也听不见了。

  克拉拉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已经意识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了。

他焚烧了自己不少手稿和信件。

11个月后,他也离开了这个失去了克拉拉的世界。

  舒曼和勃拉姆斯这两个音乐史上的巨人,对于他们深情爱了一辈子的女人克拉拉都留下了自己的话语。

舒曼说他和克拉拉共度了16年诗与花的生活”;勃拉姆斯则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克拉拉和舒曼的爱情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维也纳的音乐界可谓群星灿烂——李斯特让听众热血沸腾,“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颠倒众生,塔尔贝格能让钢琴歌唱;“音乐诗人”肖邦的忧郁气质与李斯特的大气磅礴形成强烈的对比……就在这时,一个年仅十九岁的女孩子登上了维也纳的乐坛,连续举办了数场钢琴独奏音乐会,专门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她那完美的技巧,秀丽的容貌和略带羞怯的少女风姿一下子征服了维也纳的听众。

要知道,维也纳人的音乐素养极高,要得到他们的认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位天才少女名叫克拉拉-威克(Clara Wieck),就是日后的舒曼夫人。

对西方古典音乐略有所知的中国人大概都知道罗伯特

舒曼写给他小九岁情人的钢琴曲是

舒曼 13首童年情景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1、陌生的国家和人民2、奇怪的故事3、捉迷藏4、孩子们的请求5、无比的幸福6、重大事件7、梦幻曲8、火炉旁9、骑木马10、过分认真11、惊吓12、孩子入睡13、诗人的话(Kinderscenen)1. About Strange Lands and People (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2. Curious Story (Kuriose Geschichte)3. Blindman’s Buff (Hasche-Mann)4. Pleading Child (Bittendes Kind)5. Perfectly Contented (Glückes genug)6. Important Event (Wichtige Begebenheit)7. Reverie (Träumerei)8. At the Fireside (Am Kamin)9. The Knight of the Rocking Horse (Ritter vom Steckenpferd)10. Almost Too Serious (Fast zu ernst)11. Frightening (Füchtenmachen)12. Child Falling Asleep (Kind im Einschlummern)13. The Poet Speaks (Der Dichter Spricht)《童年情景》之梦幻曲 钢琴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

《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

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

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片段1)。

《童年情景》的全部十三首乐曲都有标题,分别是: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大事件、梦幻曲、炉边、竹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

欧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生于德国撒克逊州的茨维考城,是德国音乐文化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诗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体现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特别是在钢琴曲的创作方面,更显示了卓越的才华,有钢琴小品大师的美誉.创作于1838年的钢琴小品集,短小集中,生动形象,在他诸多的钢琴作品中是较晚期、较成熟的作品,因此它与创作于1830~1831年的和1834~1835年的等作品比起来,更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在和声、织体、节奏等方面也有更多创新,深入研究这部作品将会有助于加深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其技法特征的理解.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DE分析与演奏么雪罗伯特·舒曼是进步浪漫主义艺术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富于幻想的艺术风格深受钢琴家及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与古典纯音乐不同的是,舒曼的创作更加注重灵感与诗化,并富有文学性及自传性的特色。

他第一个将若干首独立的钢琴小品以统一的构思组织起来,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创立了新的音乐体裁——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

全曲由13首个性鲜明的小曲组成,灵感主要来自舒曼对幼年克拉拉的回忆,音乐创作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一、标题标题性既是一种进步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现实主义倾向的表现。

舒曼的标题音乐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而是通过鲜活而富于诗意的提示将人们带入特定的意境中自由幻想,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多样的情感和细致的心理体验。

他常常是先写音乐,后定标题,而且标题的类型也非常多样。

有的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命名,如《蝴蝶》;有的为隐喻性的字谜,如《狂欢节》;还有的表明了作品体裁,如《交响练习曲》,而《童年情景》的标题更具诗意和幻想气质,一个个标题不仅生动贴切,更具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提时听“奇异的故事”,玩“捉迷藏”、“竹马游戏”,以及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受到“惊吓”时的各样心情,不仅描绘了纯朴的儿童生活,也唤起了成人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二、曲式及调性舒曼的钢琴创作,并没有完全摆脱古典的结构形式,受民间舞曲音乐的影响,他常采用圆舞曲的形式。

他也很偏爱变奏手法,主题动机经常会通过变奏的形式加以展开。

《童年情景》中各曲分别采用了简洁的“二段体”或“三段体”结构,调性布局也较有规律,前六首的调性向属调方向转(G—D—B—D—D—A),第七、第八首(F大调),与前一首在调性上形成了三度关系的连接,这是浪漫派作曲家调性安排的显著特点之一。

同样,第九、第十首(C—#g= ba)在连接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之后,调性回到主调(G—e—G)。

三、和声舒曼的和声理念主要承袭于贝多芬和舒伯特,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及舒曼诗人般的个性,驱使他极力寻求多样且新颖的和声效果。

《童年情景》的和声运用在传统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如更加重视副属和弦,特别是重属和弦的运用,由此造成调性的扩展(“异国和异国人民”第1小节,“梦幻”第22小节);运用“持续低音”,借此造成和声的混淆,使音乐产生丰富的色彩(“竹马游戏”的低音声部)。

四、节奏节奏是舒曼音乐重要而有力的表现手法,他喜爱复杂节奏,并通过改变节奏和拍子之间的重音位置,形成特有的节奏型,如连续的切分音、交错的复节奏等。

“奇异的故事”近似附点音符的节奏,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好奇、天真的表情;“过分认真”贯穿全曲的切分音,细腻地描绘出孩子严肃而认真的神态;而“惊吓”,通过左右手交错的节奏,制造了一种紧张、恐惧的气氛。

五、旋律及织体舒曼的作品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旋律则成为体现这一特色的主要媒介。

在诗学的影响下,语言化的旋律往往由方整的乐句组成,并常以复调思维的织体出现,灵活多变的音调,显示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美感。

甜美动人的“异国和异国人民”、浪漫而充满想象的“梦幻曲”,流动的声部与交错的线条,使结构紧凑而层次分明。

“入睡”则采用高低声部节奏卡农的手法推动音乐的进行。

六、特殊技法舒曼的音乐非常强化个人 情感,这一特质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手段,也引起了演奏技巧上的革新与发展。

用力。

在演奏舒曼作品时,用力范围已从手指扩展到腕、肘、臂。

如: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各类组合的双音,需要敏感而柔顺的手腕;连续的八度,需要有力而富于弹性的肘部;而宏亮深厚的和弦则需要大臂的挥动。

触键。

舒曼的作品在音量与音色上有较大的对比,为达到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层次,需要采用多样的触键。

在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时(如“梦幻”),可采用手指指面接触键盘的方法,来软化琴锤与琴弦之间的敲击性,使音质柔和细腻;演奏快速、短促的跳音时(如“捉迷藏”),可采用指尖向里“勾”,快速拨动键皮的方法,使声音轻盈而富于弹性;而要表现结实、厚重的和弦时(如“重要事件”),指尖则需有力的抓紧键盘推动力量深入。

踏板。

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踏板的使用更加复杂和精细。

如:在演奏一些抒情性的旋律时,可根据音乐的要求及钢琴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深度的浅踏板,使音响连贯清澈;而在一些连续的和弦进行中,可采用音后踏板;此外,弱音踏板的使用,不仅作为音量对比的手段,而且成为音色调节器。

舒曼音乐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激发听众想象力的标题,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与独特的音乐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他将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幻想带入了一个高峰。

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品组成,这部套曲说起来知道的人不少,但熟悉全部内容的不会太多,一般人们只是熟悉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

这是一首美丽温馨的小品,如同摇篮曲一般恬静安详,它的曲调在世界各国家喻户晓,即使不太关心音乐的人,听到《梦幻曲》也能随着哼唱,人们常说的脍炙人口,大约就是这个境界。

《童年情景》之所以成为一部名曲,主要利益于《梦幻曲》的流行。

套曲《童年情景》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确切地说,是舒曼写给他热恋中的情人克拉拉.维克的情书。

舒曼18岁从家乡茨维考到莱比锡大学法律系学习,同时,跟钢琴家弗里德利希.维克学钢琴,这时维克的女儿克拉拉只有9岁,父亲的精心培养下,钢琴已经弹得很出色了。

两年以后,舒曼的母亲不再阻挠他学习音乐,舒曼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他住到老师维克先生家里,专注于钢琴演奏。

在维克先生家的日子是愉快的,维克对这位入室弟子视为己出,舒曼与克拉拉也结成兄妹般的友谊。

他们在钢琴上弹四手联弹,做有趣的音乐游戏,一起读书、郊游,舒曼还给她讲离奇的故事。

舒曼每写出新钢琴小品,就由克拉拉试奏。

随着年龄的增长,克拉拉与舒曼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友谊变成了爱情,这时的克拉拉16岁,已经是颇具才华的青年钢琴家了。

维克先生觉察到女儿的感情变化,不禁勃然大怒,他禁止女儿与舒曼有同学之外的任何感情,他要女儿成就为一位伟大的钢琴家,而感情游戏将毁掉一个人的远大前程。

维克粗暴地干涉女儿的爱情还有一个说不出来的原因,舒曼此时已愚蠢地弄伤了手指,完全不可能成为演奏家了,不得已他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而作曲家显然是个很没有保障的职业,多少有才华的作曲家,甚至是公认的大师往往一生贫困潦倒,维克先生不能把自己的掌上明珠交给一个待成名的作曲家。

这位固执的德国老头挖空心思拆散年轻的一对,他带着女儿离开莱比锡,不准他们会面,禁止他们通信,甚至不准克拉拉弹舒曼写的曲子,舒曼这时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了。

有一次克拉拉在德累斯顿演出,舒曼偷偷跑去与她见了一面,维克知道后立即宣布,他们要是再敢见面,就要用手枪干掉舒曼。

这件事在当时的音乐办几乎成了一桩丑闻,在经历过启蒙运动并呼喊着个性解放的欧洲,如此粗暴地干涉年轻人的爱情会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维克带克拉拉到巴黎演出时,肖邦对此事表示了不满,维克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与之绝交,抗议他的暴行,在莱比锡的门德尔松也向舒曼表示同情。

1837年到1838年,舒曼到维也纳居住了一段时间,他想在这座音乐名城感受一下维也纳乐派的文化氛围,但是在贝多芬、舒伯特去世之后,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典音乐传统遭到冷落,四处弥散的上兰纳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当局需要这类歌舞升平的音乐,当局也禁止言论,舒曼在维也纳出版《新音乐杂志》的申请没有获准。

这时舒曼很久没有克拉拉的音讯了,克拉拉的情况他一无所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克拉拉在演奏会上演奏了他的作品,这无异于发出一个信号,克拉拉还在等着他。

希望重新燃起,回忆起与克拉拉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舒曼便写下了几十首钢琴小品,这些小品像一幅音乐素描,记录着舒曼最初与克拉拉相识时的生活片段,那里克拉拉还是只有9岁的小女孩。

根据舒曼自己的说明,他当时共写了30首小品,从中挑选13首,每首都加上标题,合成一集,取名《童年情景》。

浏览一下套曲里13首小曲的标题,就知道音乐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如《木马骑士》、《惊吓》、《捉迷藏》、《奇怪的传说》,等等,这些都是普通儿童生活场景。

但是,舒曼在描绘这些情景时,是有很具体的生活事件为根据的,作曲家不说,外人是无论如何无法猜测的,只有舒曼和克拉拉两人在弹起这些小品时才会在妙趣横生之处彼此送上会心的一笑。

所以前面提到,这是一部私人化作品,舒曼把它寄给远方的克拉拉,提醒她不要把爱人遗忘。

有一些音乐赏析文章说《童年情景》充满了童稚之趣,这话自然不假,但接着说这是作曲家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就失之不察了。

这部套曲大致描写的是克拉拉9岁到13岁之间的生活,是舒曼以兄长般的眼光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观察印象。

套曲里到处都是克拉拉的影子,套曲的第10首《过分认真》,是舒曼回想起克拉小时候整天淘气和傻笑,有时却忽然躲进墙角,故作深沉地扮出一副认真思索的样子。

舒曼后来对成了他妻子的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部作品。

” 《童年情景》的13首短曲从各个侧面描写儿童生活,有的是游戏场景,有的只描写一个神态,有的描写孩子的心理活动,合起来便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

生动的形象是整部套曲的主要特点,例如第9首《木马骑士》,用切分音和低音节拍模仿小孩子摇木马的“格登登”的节奏,既形象又生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孩子骑在木马上前后摇摆的动态。

又如《捉迷藏》,快速跳跃闪动的旋律刻画出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心情地欢乐。

全部作品里流行最广的当然要属《梦幻曲》,这首曲子常拿出来单独演奏,并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与合奏,它的旋律非常简单,便于记忆,乐曲起伏回转,富于浪漫的幻想,有一种朦胧美妙的憧憬蕴含其中。

《童年情景》现在经常被当作儿童音乐作品介绍出来,而实际上它是为成人所写,为了在成年人心中唤醒童年的美好纯真感情,舒曼在乐曲里寄托了无尽的思慕与爱。

谁为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写过一首小提琴曲

曲名是什么

得勃拉姆斯的精神恋爱、很无奈、、  勃拉姆Johannes Brahms ,全名译为约翰奈斯·勃拉姆斯。

1833.5.7 - 1897.4.3),德国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

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7岁随父亲学钢琴,13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

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

  早年师从戈赛尔、马克逊(Eduard Marxsen)学习钢琴。

一生中交游颇广,1853年在魏玛与Remenyi、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结交,并被介绍给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持。

  1862年到维也纳。

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  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的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

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

  1896年,63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

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

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他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

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

  天苍苍,野茫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

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43年的情愫与40年的思念。

  听众唯有墓中人。

  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钢琴演奏家,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14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

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

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

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

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那一年,1856年。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

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

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

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

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  但是,爱情的花不会只开一次,在和克拉拉分别的40年的漫长岁月中,勃拉姆斯也不是没有爱过别人,他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

  1858年,也就是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分别的第三年,勃拉姆斯在哥丁根遇到一位女歌唱家叫阿加特,她非常喜欢勃拉姆斯的歌曲。

勃拉姆斯一生创作的歌曲有200余首,他也很喜欢歌曲,便与阿加特一起研究歌曲的创作和演唱。

阿加特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阿加特,并且彼此交换了戒指。

但是,最终,勃拉姆斯和阿加特只是无花果。

他写给阿加特的信中说:“我渴望将你拥抱,但结婚是不可能的。

”也许,在他心中,永恒的还是克拉拉吧

后来,阿加特还是另嫁他人。

  5年后,勃拉姆斯把一首G大调六重奏献给阿加特。

曲中第二主题用阿加特的名字作为基本动机:A—G—A—DE,寄予他对阿加特并未忘怀的感情。

  10年后,阿加特生下她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从一本画报中挑选了一首童谣编成歌送给阿加特和她的孩子,这就是那首著名的《摇篮曲》:  安睡吧,小宝贝,你甜蜜地睡吧……  一、  勃拉姆斯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这一生会与这扇门里的女人结下不解之缘。

  舒曼听说来了客人,从书房里走出来,他穿着便服和拖鞋,文静而忧郁,声音低得简直难以听辨,目光亲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顿时摆脱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请舒曼指教。

  舒曼打开琴盖,让勃拉姆斯坐下来弹奏。

他还没弹完一页,站在他背后的舒曼就轻轻按了下他的肩头,亲切地说:“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克拉拉是他的爱妻和著名钢琴家。

  当克拉拉走进客厅的时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这时的克拉拉虽然已经过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个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时期。

克拉拉高贵的气质和风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

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无比灵巧地在琴键上滑动。

当他弹完一曲站起来时,舒曼热情地张开双臂抓住他,兴奋地喊道:“天才呵

年轻人,天才

……”  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记里写道:  “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

罗伯特说,除了向上苍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别的盼望。

”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断的评论之笔,为《新音乐杂志》写了著名的音乐评论《新的道路》,热情地向音乐界推荐这位新的天才。

  这是他一生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请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里。

那些天,这对大师夫妇整天议论的就是这个金发青年。

  他们深深地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这对音乐大师夫妇征服了。

他不仅出于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钦慕他们的智慧和人格。

  这个年轻人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即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间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

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

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很多农民的习性。

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

  尤其是对于克拉拉,这个女人无论在知性、教养和气质上都要比他优越。

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处处感觉到她比自己优越。

  他崇拜她。

  二  在这次有决定意义的会见之后,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结婚四年后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现神经虚脱症状。

后来,甚至连听到音乐声音,神经都无法忍受。

他父亲死于精神病。

这种遗传症是他的致命伤,也给他和克拉拉如诗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个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声音所折磨。

接着在一个下雨天,连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莱茵河桥上,跳下激流中。

幸亏被人发现,送进了疯人院。

  当时,正在汉诺瓦的勃拉姆斯,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便什么也顾不得,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克拉拉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

勃拉姆斯成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亲的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

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使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感情细腻和无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们,当克拉拉外出表演时,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

他还曾一本正经地给克拉拉写信,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孩子们不肯用功学习ABC,我给他们吃了许多糖果,还是没用,真拿他们没办法。

”  他还代克拉拉去疯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详细地写信告诉在外演出的克拉拉。

他向克拉拉描绘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时的情景:  “他吻着它,然后哆哆嗦嗦地双手捧着它放下来。

这真是最动人的一幕。

他那优美而沉静的动作,他说到你时所表现的温馨,以及他见到你的肖像时的欣悦,我都无法加以描绘,只能让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拟了,我是快活得几乎要醉倒了。

”  勃拉姆斯的这种感情是何等真挚纯洁啊

  这时,勃拉姆斯的创作正处在最初的高潮中,由于与舒曼的交往,他终于捕捉到了浪漫派音乐的精髓,于是,他用了半年时间写作了“B大调钢琴三重奏”。

在克拉拉心情平静的时候,他就弹给她听,征求她的意见。

有时候,又根据舒曼送给克拉拉的主题,弹出一首美妙的变奏曲。

  长期以来,克拉拉一直作为缪斯女神受人崇拜。

现在,当她痛苦而又疲惫不堪的时候,还能给一个年轻的崇拜者以灵感,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这使她的心境变得开朗一些。

  在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亲切气氛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愈显炽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为了道义上的责任感回到克拉拉身边去的。

而今,他已经不可能和克拉拉分离了。

  克拉拉为了疗养,前往佛斯丹特。

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闻讯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几个月后,克拉拉到荷兰旅行演出,勃拉姆斯为了和她相聚几天,花去了他仅有的金钱,赶到鹿特丹去伴随她。

  勃拉姆斯起初对于克拉拉的虔诚的崇拜和真挚的情感,很自然地渐渐变成了热烈的爱情。

虽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岁,而且,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但这一点也没有减退他对她的眷恋。

相反,由于她对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

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钦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师的妻子,这时,舒曼正落于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恒的爱情奉献给自己的丈夫。

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爱她,只能把她看作母亲般的朋友。

  他几次放弃可以出名和赚钱的工作机会,只是为了留在克拉拉身边。

他不断地给她写情书,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但这些情书一封也没有送到克拉拉手里。

因为,他从克拉拉那儿理解了爱情的真正的涵义,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热情,理解他想要为她献出一切的狂热。

但他更爱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诚。

她也原谅他的稚气。

她以女性的温柔引导他面向现实,又以母性的爱抚慰他骚动的灵魂。

  整整两年,勃拉姆斯的整个生活,全部是为了克拉拉,为了那种纯洁的、崇高的、无望的爱情,为了那种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爱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三  两年后,舒曼去世了。

  这两年来,漫长的痛苦并没有减弱这最后一次打击的分量。

克拉拉的心碎了。

  现在,克拉拉自由了。

  过去两年里,那些热衷于散布流言蜚语的卑鄙小人们更加无耻地在那儿鼓噪着。

有人甚至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

  然而,勃拉姆斯却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倒不是惧怕那些闲言碎语,而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到他的爱情是道义所不容许的,而且,这种爱情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

这种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尖锐。

不能忘却的爱情和难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灵里撕咬着,使他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舒曼的死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舒曼解脱了。

他也解脱了。

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

这也是克拉拉教会他,给予他的。

  勃拉姆斯学会了控制,但痛苦并不会消失。

他的痛苦只能在音乐中找到寄托,他的激情从心底里流泻到五线谱上。

  他从这时开始构思《C小调钢琴四重奏》,写好后一再修改,直到20年后才最后完成。

从他笔尖流出来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当他把刚写好的第一乐章拿给他的朋友看时,解释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  六年后,当他把这四重奏全稿送给他的朋友时,在信中写道:“我把这首四重奏纯粹作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黄色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

”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暗示了他那维特式的痛苦。

  最后,在他离开克拉拉20年后,他把这个作品交给出版商去出版。

他在信中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

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

”  维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则用音符记录下维特式的痛苦。

  维特没有出路。

艺术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时只有23岁,他20年后还没有忘却这种痛苦。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爱情的纪念和痛苦的结晶。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个标志,是不能忘却的爱情的标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标志,也是这种永恒的冲突的标志。

  悲伤的暗恋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