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三卷读后感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是谁,他们的主要哲学思想史什么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元前469——前399)Socrates 古希腊主义哲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Platon 生于雅典一个名门奴隶主家庭,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Aristoteles 古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ocrates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

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

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Platon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

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

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

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

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

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

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

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

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

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

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

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

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

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

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

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

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

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

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

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

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

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

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

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

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

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

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

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

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

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Aristoteles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想读政治哲学要看哪些书呢,求推荐

1.《公共的政治哲学》汉语学界首次对“公共”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政治哲学著作。

一部十分出色的原创性作品,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

2.《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论》细致探究了曾对中国政治意识产生深刻影响的共和主义思想脉络,本书对百年共和的历史渊源与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理探究,呈现了古典共和主义以权力平衡为核心的政治艺术。

3.《命运与审慎: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研究》阐释了现代政治哲学本身在转向过程中所呈现的政治与道德之间复杂关系问题,勇敢无畏的马基雅维里面向古典,以轻佻戏谑的方式将人类引向现代世界的开端。

4.《情感与现代政治:卢梭政治哲学研究》阐述情感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强调情感规则化、将情感纳入理性反思与规制的重要性,从政治哲学视角探知情感何以对现代政治的理性路向做出重大扭转,一种规则化的道德情感可以成为现代政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

5.《权威的性质与功能》:以哲学的方式阐明了权威的本质性功能是必然存在的,20世纪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复兴的旗帜性人物之一,被誉为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齐名的18位最重要的20世纪政治哲学家之一,耶夫·西蒙教授从最基本的哲学原则中引发出来的论述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极为有用也极为重要。

对于现代民主制国家而言,在思想领域很少有事物比清晰地洞察权威的性质和功能更为迫切。

6.《平等与偏倚性》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当代西方哲学界政治哲学、伦理学和心灵哲学领域内的领军人物。

7.《伦理学与法治》法哲学的入门教科书。

8.《价值、尊重和依系》当代富有影响力的法哲学家对于社会存在的基本问题的一个简明、精辟且富有吸引力的人性化的解释。

二十四史、大学、中庸、易经、道德经、诗经、等等。

求格列佛游记第三第四卷的读后感500字

这本《格列佛游记》一眼看上去会觉得它纯粹是一本童话故事,没什么道理。

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作者在写童话时,也透露出当时社会的丑陋现象,书中的有许多情节都说明了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的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

书中描写了许多地方的美丽景象,也有许多肮脏的人或事。

在《小人国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感到有个小东西在我的左脚上爬行,正轻轻朝我胸脯走来。

我尽量压低眼皮往下看,终于看见了一个不到6英寸高的小人。

他手里拿着弓箭,背上背着箭带。

在他的身后,大约有400个这样的小人正在往我身上爬。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小人国里的人都很小,而主人公在这个国家就像一个巨人,但是他们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野心抱负,不惜牺牲人类美好的情感,这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诡计多端和残酷无情。

在《大人国游记》中,“为了使我免遭老鼠的袭击,女主人让她9岁的女儿把玩具摇篮改成我过夜的床铺。

这个摇篮被放进一只衣橱的小抽屉里,摆在一个悬空的架子上,我睡在上面既安全又方便。

”这说明了主人公又变的很渺小,是个小矮人。

而这里的布罗卜丁奈格人粗俗和铁石心肠,他们的刑法残暴,没有一点儿社会责任感,并且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漠;而且他们对待格列佛十分粗暴,毫无体恤之情;连国王和王后也把他当成开心的玩物。

这里也能看出他们的残暴,无情,冷血。

这本书充分的流露出作者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毒辣,荒淫,贪婪,自大等痛快淋漓的鞭挞。

而我们对这些统治阶级的无能也感到痛恨,但同时对格列佛的探险精神也感到敬佩。

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应该拥有像格列佛一样具有伟大的探险精神,所以我们也要发愤图强,来为我们伟大的,敬爱的祖国奉上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

加油吧!让我们的存在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2>《格列佛游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据说伏尔泰、拜伦、高尔基和鲁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

我深深地崇拜着鲁迅,他用枯黄却瘦劲的手指着青年前进的方向,于是我便朝着那个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记》--爱屋及乌。

但是看过之后,大呼“上当”也于事无补,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问问别人对斯威夫特怎么看,来显示自己是“文学青年”,更实际地是写一篇不伦不类的读后感交上去凑数。

  每当回想起当年看这本名着的时候,历史的沧桑感便涌上了心头,那些日子真是没有成就感受,很失败。

一天仅仅十几页,举“目”维艰,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发自于肺腑啊

  打个比方,读《围城》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战地雷战打鬼子,越打越过瘾,正打在关头上,钱钟书先生将大笔一搁,鬼子投降了;读《骆驼祥子》也挺爽,应该属于三大战役的那种,共军三下五除二地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干掉了老金;但读《格列佛游记》就大不一样了,是一种受罪,就像血战台儿庄一样,拉锯战,特艰苦卓绝,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争,还要与瞌睡虫作斗争,不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我还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损失惨重,至今想起来还余悸不已。

  因此,此后,看到鲁迅拿着烟斗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总会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你的错,是你骗了我,还让我不知不觉满足被骗的虚荣”……  但是,尽管受了骗,并未影响鲁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斯威夫特是不能与鲁迅同日而语的。

  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许人也

英国十八世纪罪恶腐朽的资产阶级中的一员。

他们的阶级属性有着本质区别(如果赶上“文革”就好了,分清敌我很重要啊)。

其二,鲁迅是国产的,斯威夫特是洋货(这好像是废话)。

至于第三点,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鲁迅的文章虽艰深生涩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译本虽然都是大白话,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

  经过一番换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测:大不列颠的可爱青年们也必然不知道鲁迅在说些什么,要表达些什么,以及“可能吧--那简直就是一定的”那种鲁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这几天,读了一篇小说名叫《格列佛游记》,它已清晰的文字把我带入一个奇特的意境,以幽默而讽刺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混浊的社会。

读完之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当然其中一波三折的剧情,也使我为之心惊肉跳,然而,另我印象深刻的要数主人公在小人国的经历。

  曾经来往繁密,友好的两个国家,不来夫斯古帝国和利里浦特国,受贪婪野心的驱动,导致兵戈相向,发动战争,主人公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受到厚赏。

而之后主人公因心存正义而直接拒绝他国国君的无理要求,却让国君无法接受,从此在国君心中种下憎恨的幼苗,再加上官员暗中中伤主人公,他在国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变为魔鬼,以至与个别朝廷官员想把主人公置之死。

  这就如同书中所说“伟大的功绩在君王眼里能算什么,如果一时你拒绝满足君王的奢望,即使你从前立过大功也绝不能得到宽恕”。

  读到此刻,我颤抖了,不由得感到一丝心寒……所谓忠言逆耳,忠臣自然不得国君心喜;小人对君子的猜忌之心,君子自然被诋毁形象。

想到这,我不由得感叹历史上的忠臣最终能得到君王善待的又有几个呢

但至少主人公近乎是其中的一个。

  这篇游记写出来的,在我脑海呈现出的,是一个浑浊,无情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的缩影

从作者描写隐含的嘲讽和蔑视中,处处体现出抗争精神。

而游记反映出来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也让我明白到在时代进步的背后往往充斥着不幸与荆棘,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生活,这篇小说可谓悲喜交织。

  我一向自诩读书甚多,常常冷不丁地从书中拣一句出来,把和我谈话的人说得瞠目结舌,然后夸夸其谈的告诉他出自谁谁谁的某某某名着。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很得意,就以为自己已经博览群书,通天晓地了。

还装出一副文绉绉的样子,像中了状元郎似的,好不骄傲了。

昨天,我与好友M君正在闲谈,正起兴时,我眼珠子一转,脑筋一动,又冒出一句托尔斯泰的名言来,并用调侃的语气问他说看过这篇文章没有。

他很恼怒,大声质问我:“你太自以为是了,我问你,《格列佛游记》,看过没

”这一下可把我问住了。

说实话,我对这部世界名着早已久仰,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拜读。

于是,找了个空闲的时间,去书店把这本书捧回了家。

  古人读书有头悬梁,锥刺股之说,而我读书大概也有此种精神吧。

只两天,这本二指厚有余的大书就被我看完了。

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先生的奇遇。

这本书第一站是小人国利立浦特。

小人国的确小,格列佛一只手就能拖动他们的整只海军舰队。

大致说来这是个十二分之一的微缩国度。

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鸡鸭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复的提醒读者牢记这个比例。

例如,小人国的国民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一个长七英尺、宽四英尺、有二十二个轮子的木架:但是主要的困难是怎样把作者抬到车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竖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

工人们用带子捆绑住作者的脖子、手、脚和身体;然后用像作者他们包扎物品用的那么粗的绳索,一头缚在木柱顶端的滑轮上。

九百条大汉一齐动手拉这些绳索,不到三个钟头,就把他抬上了架车……一万五千匹高大的御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着我向京城进发……在这般小的玩具世界,所有的雄心和邀宠、政争和战事都不显的渺小委琐。

而后,格列佛又来到了大人国,他与大人国国王的一段对话,不仅构成对英国的批评,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并使它们互为评议。

《格列佛游记》的讽刺在揭示现状的同时,也构成对某些语言的模拟和挖苦。

这也是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的缘故。

这个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小说带向另一个层面的讽刺:即对人性的怀疑。

  两次尺度转换起了某种否定的作用。

到了大人国,这点就变的十分明确了——因为格列佛自己也变成了“小人”:他用自己少得可怜的几片小金币向那里的巨人讨好;他弄刀舞剑,展示自己的勇武;他和王后宠爱的侏儒闹矛盾、斗心机。

但他的讨好保护人的行动又实属迫不得已——因为他随时可能被任何外在的力量伤害。

而说它所谓的讽刺意味,则又可以用书中的另一句话来诠释,“一个人如果要在与他的地位完全不可相比的人们面前保持自己的尊严,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徒劳无益的。

转眼见又到了书的第三卷,飞行的岛国,这一卷在我看来是最为引人入胜的了,作者再一次去进行航海,但一样也是遭遇的厄运,他被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之上。

却意外的发现了飞行的岛国——拉普他。

这里的人十分奇怪,似乎对乐器有种莫名的喜爱,他们除了把饭菜都做成各种各样的乐器形状以外,还时不时的就皇帝连同所有大臣拿上乐器演奏三个小时。

并且把音乐视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如果不懂音乐,或是不精通音乐,那他不管有何德何能,也是要比别人矮一头。

格列佛先生在这里先是受到了很好的待遇。

他去参观了位于飞岛国的陆地领土上的首都拉加多,并去游览了着名的“设计家学院”。

在这里见到了许多的奇人,了解到了许多奇怪的事,甚至见到了一台能自己写出哲学,诗歌,政治,法律,数学和神学着作的书。

作者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后也离开了这个地方。

随之来到了本书的第四卷,慧马国。

格列佛在慧马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

”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

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

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总而言之,《格列佛游记》既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优秀小说,也是一章具有着强烈讽刺意味的哲理文。

他讽刺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却又不明说出来,而是巧妙的将它们安插在书中的故事中,把人类贪婪,为了谋权牟利的心机在小人国的大臣们身上体现出来。

把人类妄自尊大,自以为是,掠夺残忍的本性在与大人国的交往中体现出来。

至于飞岛国与慧马国的启示,在上面我已经说到了。

  当我第一次见到此书,我以为是像《鲁滨孙漂流记》那样的小说。

而当我翻开书,看了书的前言才知道了,原来这个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讽刺小说。

但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

”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

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

作者不仅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

耶胡代表人类,而主人公却是如此厌恶耶胡。

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另一方面,主人公在慧因国里与慧因的生活是最令他难忘的。

他们的国家不会出现表示罪恶的字眼,像:欺骗、怀疑、狡猾等等之类的词。

所以他们的社会不会有欺骗、怀疑、狡猾、陷害、阴谋、贿赂……。

那个世界才是一个真正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地方。

以至于当主人公离开那里时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我们的社会虽然不像当时英国那样败落,但也好不到哪去。

小偷小摸、乱扔乱丢、破坏公物。

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

杀人放火、贩毒走私、残暴疯狂。

也是我们在电视中经常见到的事,都已经不足为奇了。

  这么一个浑浊的社会,是要靠我们来澄清的。

现在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来,但是可以做我们能做到的事。

就算是低下头拣起一片垃圾,写一篇环保文章,号召朋友亲戚……这都是我们轻易能做到的。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在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下,成为像慧因国那样的社会。

我愿为此付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阳光,少一点污染。

中国当代哲学家

中国当代哲学家,最著名成就最高的有:1、熊十力熊十力(1885.2.18-1968.5.24),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

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镇张家湾人。

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

与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

1949年以后,以特别人士身份邀请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因反对文革,绝食身亡。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其哲学观点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中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2、冯友兰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3、 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4、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

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ResearchinValueandPhilosophy)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

国内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

5、饶宗颐,字国庵,又字伯濂,伯子。

号选堂。

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

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

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于一九三七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

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

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

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

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

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

高级讲师及教授职。

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

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期间于一九七四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

一九七八年退休后,又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期间于一九八二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复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

一九九二年起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

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学术研究院院长。

饶教授有关东南亚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马华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记两种及发表了多篇论文:新加坡古地名辩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苏门答腊北部发现汉钱古物蒲甘国史零拾论述中缅文化关系论述中越文化关系等,为华侨史研究增添了珍贵的资料,又曾于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称的检讨-蒲罗中问题商议与许云樵教授,陈育崧先生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的论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

6、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汉族。

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

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

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7、 楼宇烈,男,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

一九五五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一九六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一九六0年七月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一九七九年六月至一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一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一九八五年九月至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九0年起中国哲学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9月起),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1989年3月起),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年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1992年起),全国宗教学会理事(第三届,1988年起),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9年起)。

8、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

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

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1952年-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

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1988年任副所长,1991年-1998年任所长。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多所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等。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及奖章。

曾多次在欧美日澳及港台地区任教讲学。

1986年被推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9、何兆武,原籍湖南岳阳,1921年9月生于北京。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一年级;9月全家间道南返故乡,在长沙入中央大学附中(由南京迁校);1939年,入西南联合大学。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1946年读清华在(西南联大)研究生。

1946-1949年任台湾建国中学、湖南第十一中学教师,1949-1950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毕业,1952-1950年北京图书馆编目员。

1952-1956年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1956-198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

1980年曾兼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员会中方访问美国学者,198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鲁斯基金访问教授,1986-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993-1994年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10、方立天,1933年生。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1、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江苏常熟虞山镇人。

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

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

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

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

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2、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人。

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

曾从师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在金陵大学(原中央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青年军。

1949年到台湾,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

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中国文化之展望》等著述。

并且毕生热心于现代逻辑的研究、教学和宣传。

其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文化中认知因素极为缺乏,而这必须依靠西方实证论哲学的输入来补救。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知因素不发达,从根本上说,归因于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和中国文化采取的崇古价值取向。

于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认知的独立,强调独立思想。

殷海光终生秉持科学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义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