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草叶集经典诗句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现代诗歌朗诵大全

道凡是美丽的总不肯,也不会为留。

  所以,我把我情和忧伤挂在墙上展览,  并且出 --席慕蓉《画展》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莲的心事】  席慕蓉(台湾)  我 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也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 不忧 也不惧  现在 正是  我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世界名著好句摘抄

1.神要是公然去跟对,那是任何人以对付的。

(《史诗》)2.生存还是毁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3.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浮士德》)4.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随笔集》)5.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

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

(《简

外国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诗 歌  一、诗歌的基本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①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

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

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

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

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

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

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

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

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

《尚书·尧典》①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②;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

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

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

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实践经验证明,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

郭沫若就曾经谈过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作品感情的密切关系。

他在《论诗三札》中说:  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

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写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

①  这里说“雄浑”的诗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涛”式的感情形成的,“冲淡”的诗则是由“小波小浪的涟漪”式的感情形成的。

其中所举中外诗人的作品,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但都渗透着诗人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

  饱和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还是低级庸俗;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同时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联系,还是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就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了。

因此,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②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

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

”③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

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

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

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想象、联想和幻想都是活跃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且不说在我国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李贺直到现代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彼彼皆是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从《诗经》而发端直到杜甫、白居易再到现代诗人的艾青、田间等偏重于现实主义的诗歌,也都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经》首篇的《关睢》起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是“起兴”,从想象联想的角度讲,则属于相似性联想。

白居易是有定评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不仅他的《琵琶行》、《长恨歌》想象瑰丽,联想丰富,就是他那《江南好》的词调,也实在是一幅想象创造的胜景挚情。

至于在外国诗歌中,不论是拜仑、雪莱,还是歌德、海涅,不论是普希金、莱蒙托夫,还是惠特曼、泰戈尔,其作品都同样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鲜明特点。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诗句中音节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即通常讲的“拍节”和“顿数”,也包括音响的抑扬相间和强弱配合。

节奏的强弱缓急与人的思想情绪有直接的联系,例如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军歌的歌词“向前进、向前进”的节奏,与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的节奏就迥然不同。

前者激昂短促,是战斗情绪的表现;后者平和舒缓,是愉快心情的表现。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  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

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①  关于音韵、声调方面的音乐美规律,在前一章讲述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特点时已有具体说明,这里从略。

  二、诗歌的意境  凡是评价学意义上的诗歌,都应该具备和体现诗歌的基本特点。

但真正优秀的诗歌,不仅充分体现着诗歌的一般特点,而且特具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思的东西,这便是意境。

意境虽然并非诗歌所专有和独具,但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却以诗歌最为讲究、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

  人们在阅读和品味优秀诗歌时,常常会超脱于言语意象之外,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并由之进入一种溟漠恍惚的境界之感。

这种引人于溟漠恍惚之境的诗的氛围、内蕴、旨趣或情味,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

它对读者而言,不仅是“诗中之画”,而且更是“诗中之画”的那个“画”再生之“诗”,总透着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韵味。

很显然,这样的诗才真正耐人寻味。

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古人和今人均有不少探究。

把这些探究成果归纳、分析、综合,便大致可以明确它的含义并理出其对意境认识的粗略线索。

  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又蕴蓄于象内。

关于意境的探究,虽然可追溯到先秦老庄和《易经》等言与象,象与意等关系的阐释,追溯到汉代佛学传入后关于佛家修炼达到的境界所称的意境,也可从我国魏晋时期关于言意之辩中得到启发,但意境作为诗歌概念或艺术概念的正式提出,则首见于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格》。

他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意境理论经宋元发展至明清深入探讨,清代诗论家叶燮有精彩闸述,而晚清学者王国维则集其大成。

叶燮在《原诗》中谈到诗的意境时,用的是“至处”这个概念。

他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言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溟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他并且举了杜甫的一些诗作了精彩的分析,以说明意境之“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王国维则在其《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反复论述了意境及其与之同义的另一术语“境界”,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

”因此,意境的有无高下,关系到诗歌的成败高下,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境界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  理解诗歌的意境,当然首先要注意作品是否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是否情景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是否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尤其必须注意诗歌意境的创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它决非单纯的情景交融。

总的说来,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延展的知觉表象,因而它的特点在于:它是心与物的协调统一而心驰物外,是意与境的浑然一体而意溢于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而情漫于景,是虚实有无的相济相生、相辅相成,有处实处是物,是境,是景,无处虚处是心,是意,是情。

关于诗歌中的具体意境,从李白的《静夜思》到杜甫的《望岳》,从李贺的《天上谣》到李商隐的《琴瑟》、杜牧的《清明》,从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我们都会深切地有所感受,尽管有“境一而观境之人之心不一”的状况。

总之,优秀的诗歌是应该有意境并且有深邃高妙的意境的,否则便可能流入味同嚼蜡之地。

  三、诗歌的一般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

”①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①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

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②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③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④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⑤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四、诗歌的基本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等。

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

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

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而剧诗的特点就兼有叙事和抒情的性质。

  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等。

  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

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象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摘抄优美的句子100字左右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1.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

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

2. 《楚辞》 屈原、宋玉等著??《楚辞》代表了中国文人文学最早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美学及中国文人的思想有持续的巨大的影响。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文义诗人,其《天问》中的反复追问,对于我们今天的航天和天文工作者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季羡林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思想的世纪”。

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不读它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生活。

4. 《老子》 李聃 著??老子五千言,字字玄机,渗透了无上的智慧,也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据说,当代学者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说”时,他们在老子的“道”的思想中找到了哲学依据。

5. 《庄子》 庄周 著??这是我全文抄录和诵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

先不说其生死达观的思想,光是那汪洋恣肆、丰瞻华美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击节叩赏。

每当我背诵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这样的语句,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散文的源头。

6. 《史记》 司马迁 著??鲁迅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和“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史记》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文??学著作。

读这本书之前读一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许会体会到史记中作者所倾注??的深深情感。

7.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而这种风度成了一代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我一直把这本书当成古代的“微型小说集”来读。

8. 《颜氏家训》 [北朝]颜之推 著耕读世家治家的金科玉律,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并非没有启迪。

9. 《唐诗三百首》??识字的中国人,谁没有读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的诗句呢。

而这的诗句,因为你的反复诵读而失去韵味了吗

没有,这就是唐诗的魅力。

10. 《宋词选》从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到兴国安邦的豪情壮志,宋词中有一个极为广阔的文学天地和思想境界。

宋词是适合于大声朗读的,不要为应付任何考试,去读读宋词吧

11. 《元曲选》??元代散曲与杂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中国戏剧的新局面,使中国戏剧与希腊古典悲剧、文艺复兴戏剧站到了同一高度。

12. 《菜根谭》 [明]洪应明 著??俗语云:“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是这本书得名的由来。

这不是一部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谈论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读一读这样的句子有好处。

13. 《古文观止》??上大学是我外公送给我的《古文观止》,至今仍放在我案头触手可及的地方。

外公送书给我的初衷是希望我能够学会写文言文,他固执地认为,这是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巧。

虽然我至今也没有学会,但我却从这本书中窥探到了一个博大的世界。

14.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即使有了电视电影,也有些书是不能取代的,比如说《三国》。

15. 《水浒传》 [明]施耐庵 著小时候,有多少人曾经可以完整地背下一百零八将的座次与外号

16. 《西游记》 [明]吴承恩 著相信不会没有人没看过本书吧。

如果看过,再看一遍。

17.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 著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方法。

18. 《红楼梦》[清]曹雪芹 著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没读过《红楼梦》的中国人,不能说你曾经读过书。

19.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著很优美的文字,很奇诡的想象,很缠绵的故事。

20.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著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最高成就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21. 《鲁迅选集》 鲁迅 著22. 《家》 巴金 著23. 《骆驼祥子》 老舍 著24. 《边城》 沈从文 著 25. 《雷雨》 曹禺 著26. 《围城》 钱钟书 著27. 《京华烟云》 林语堂 著28. 《倾城之恋》 张爱玲 著 29. 《顾准文集》 顾准 著30. 《傅雷家书》 傅雷 著31. 《城南旧事》 林海音 著32. 《舒婷的诗》 舒婷 著33.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著34. 《我与地坛》 史铁生 著 35. 《文化苦旅》余秋雨 著36.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 37. 《长恨歌》 王安忆 著 38.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 著39. 《三毛文集》 三毛 著 40. 《李敖文集》 李敖 著 第三部分:外国文学41. 《圣经故事》42. 《荷马史诗》[古希腊]荷马 著?? ??别推荐由傅东华译的《伊利亚特》和由杨宪益译的《奥德修纪》,两部译著都非常传神43. 《堂吉诃德》[西班牙] 塞万提斯 著44. 《莎士比亚戏剧集》[英]莎士比亚 著45. 《鲁滨逊漂流记》[英]丹尼尔笛福 著46. 《大卫科波菲尔》[英]狄更斯 著47.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 著48. 《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 著49. 《牛虻》[英]伏尼契 著50. 《忏悔录》[法]卢梭 著51. 《红与黑》[法]司汤达 著52. 《悲惨世界》[法]雨果 著53. 《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著55. 《茶花女》[法]小仲马 著56.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著57.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法]莫泊桑 著58. 《恶之花》 [法]夏尔波德莱尔 著59. 《追忆逝水年华》 [法]M普鲁斯特 著 60. 《约翰克里斯朵夫》 [法]罗曼罗兰 著61. 《小王子》 [法国]圣埃克苏佩里 著 62. 《局外人》 [法国]阿尔贝加缪 著 63. 《情人》 [法国]杜拉斯 著 64. 《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 著6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捷克]米兰昆德拉 著 66. 《死魂灵》[俄]果戈理 著67. 《罗亭》[俄]屠格涅夫 著? ??耐读。

特别是他的四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每68.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69.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70.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 ??《静静的顿河》,都是由俄罗斯民族贡献给世界的。

71.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72. 《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俄]契诃夫 著73. 《静静的顿》[俄]肖洛霍夫 著74. 《日瓦戈医生》[苏联]帕斯捷尔纳克 著 7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马克吐恩 著76. 《草叶集》 [美]惠特曼 著 77. 《马丁伊登》 [美国]杰克伦敦 著 78. 《老人与海》 [美国]海明威 著 79. 《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著80. 《喧哗与躁动》 [美]威廉福克纳 著 81. 《第22条军规》 [美]约瑟夫海勒 著 82. 《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塞林格 著83. 《在路上》 [美]杰克凯鲁亚克著 84. 《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FS菲茨杰拉德 著 85.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86. 《博尔赫斯文集》[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 著 87. 《城堡》 [奥地利]弗朗克卡夫卡 著 88. 《雪国》 [日本]川端康成 著 89. 《挪威的森林》 [日本]村上春树 著 90. 《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 著91. 《中国历代史通俗演义》[民国]蔡东藩 著92. 《万历15年》黄仁宇 著 93. 《中国哲学史简编》冯友兰 著94. 《西方哲学史》[美]梯利 著95. 《苏菲的世界》[挪威]乔德坦贾德 著96.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尼采 著97. 《海底两万里》[法]儒勒凡尔纳 著98. 《宇宙》[美]卡尔萨根 著99.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 著100.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著 ]你的邮件,上面的书我都有

发给你 rd

现代诗叙事诗抒情诗,故事古体诗,近体诗

代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

现代诗的: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特点  *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现代诗潮的十大流派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象征主义  * 新浪漫主义  * 意象主义  * 未来主义  * 表现主义  * 超现实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具体主义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

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

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

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现代诗的发展  中国现代诗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编辑本段]现代诗主要流派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相关详情见:新月派、新月诗社  九叶派  九叶派特点之一注重现实。

  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

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 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

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 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的方式,追求现 实性、象征性与哲理性的结合,探索诗歌表达的“戏剧性”(主要指诗歌的情思展开以及语言表现都要有矛盾张力,而不是直抒胸臆),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

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朦胧派  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海子、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这类诗歌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人们在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位置,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为后人提供历史的见证,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又因为相当一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朦胧派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新诗潮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

  代表诗人: 食指 北岛 杨炼 多多 根子 舒婷 芒克 顾城 黄翔 江河 梁小斌 严力 王小妮 林莽 方含 田晓青 哑默 傅天琳

美国文学史中的各时期作家及代表作品

美国文学的雏形  早期的美国文学是从欧洲文学的样式和风格中衍生出来的。

例如,维兰德和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的小说创作就是对英格兰哥特小说的模仿。

就连华盛顿·欧文的杰作和也是十足的欧洲风格,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改为美国而已。

  美国文学的诞生  美国第一位在小说和诗歌创作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家是艾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于1835年开始短篇小说的创作,其作品包括、、和。

他的创作触及了前人很少涉及的心理学领域,并且将神秘、幻想等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之中。

  1837年,年轻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将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集结成册出版,名为。

这是一部包含了丰富的象征主义及神秘主义元素的作品。

后来,霍桑又开始写作长篇的传奇小说、类寓言小说,他的本土小说以人类的内疚、荣耀和情感上的压抑为主题。

霍桑的代表作是,讲述一个因通奸行为而被驱逐出社区的女人的故事。

  霍桑的小说创作对他的朋友,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曼·梅尔维尔以自己早期的水手经历为蓝本创作了许多富有异国情调的小说。

在霍桑的影响下,麦尔维尔的小说中也融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索。

在其代表作中,作家通过对一场惊心动魄的捕鲸历程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类痴迷状态、人性中罪恶成分以及人类如何战胜这些天性的思索。

在他的另一部短篇杰作《比利·巴德》中,梅尔维尔则戏剧性的描写了战争时期一艘船上人们责任和同情心的主题。

梅尔维尔的那些涵义深远的杰作销量少得可怜,而梅尔维尔本人在有生之年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声誉。

直到20世纪初期他的作品才重新被人发掘并被给予公正的评价。

  1836年,曾经做过联邦政府部长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年-1882年)出版了一部散文作品《自然》,主张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自然世界来代替笃信宗教或试图达到某种玄妙的精神境界。

他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作家,以致于形成了一股“先验论”的文学思潮,而且还通过他本人大量的演说而影响了公众。

  除爱默生外,最具天赋的先验论思想家是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他是一位坚定的新教徒。

梭罗曾独自一人在一片密林环绕的湖畔小木屋中独居了两年,并完成了《瓦尔登湖》。

那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思想是反对无所不在的、组织严密的社会对人性的束缚。

梭罗激进的思想对后世美国小说中人物的个人主义特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吐温(真名为塞缪尔·克莱门斯,1835-1910)是美国第一位生于美国边境密苏里州而非东海岸的重要作家。

他的代表作包括论文集《密西西比河上》以及小说《顽童流浪记》。

马克·吐温的风格受新闻学影响很大,尽管根植于美国本土,语言质朴,却也具备很多发人深省的幽默元素。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文学创作语言。

他笔下的人物的言谈往往非常生活化,十足的“美国味”,并且使用方言、新生词汇和地方口音。

  亨利·詹姆斯(1843年-1916年)的作品关注所谓的新旧世界(指欧洲和美国)的差异。

尽管他出生于纽约,却在英国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阴。

他的很多小说都关注那些旅居欧洲的美国人。

詹姆斯的作品往往使用结构复杂、风格高雅的语汇,注重描写情感上的细微变化,这使得他的作品显得晦涩难懂。

相对而言,他有两部作品比较容易读懂,分别是《黛茜·米勒》和《碧卢冤孽》。

前者描写一个迷人的美国女子在欧洲的生活,后者则是一个灵异故事。

  [编辑] 美国抒情诗  19世纪美国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彼此的性情和风格都截然不同。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曾经做过工人、旅行家,而且在南北战争中志愿做过护士。

他是一位诗歌的革新者。

他在篇幅浩大的诗集《草叶集》以无拘无束的诗体和长短不一的诗句来象征美国无所不在的民主精神。

诗人将自己生命的历程和美国一代人的生命历程视为一体,努力使自己不要变成一个粗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例如,在《草叶集》中收录的重要作品《我自己的歌》里,惠特曼如此写道:“这就是那些不同年龄、不同处所的人们的思想\\\/ 我对他们并不陌生”。

  惠特曼也是一位关注人的实质而非精神的诗人。

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在研究美国经典文学的时候,曾经如此评价惠特曼:“他是第一位向‘人类的灵魂高于肉体’的陈词滥调开炮的人”。

  和惠特曼不同,埃米莉·迪更生(1830年-1886年)是一位独具在马萨诸塞小镇的上流社会的未婚女子。

她的诗作充满灵性和智慧,结构精巧,深入心灵。

她的作品和当时的美国社会格格不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得以出版。

  埃米莉·迪更生的很多诗作都以死亡为主题,并带有揶揄的意味。

她的一首诗这样开头:“由于我无法逃避死亡\\\/ 死亡却对我望而却步了”。

她的另外一首诗作则戏谑自己一样的女子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她这样写道:“我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你呢

\\\/你也是个不存在的人么

”  [编辑] 美国文学的黄金世纪  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小说家们将观察的触角深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同时关注上流社会和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

伊迪丝·华顿(1862年-1937年)的小说反映上流社会的生活,而她本人就生于美国东海岸富裕的地区。

她的杰作之一《纯真年代》描写了一个男人徘徊于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女人之间,却最终选择了那个传统的、被上流社会所能接受的女人的故事。

和她同时代的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南北战争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

克莱恩在他的《街头女郎梅季》中描写纽约妓女的生活。

西奥多·德莱赛(1871-1945)在他的小说《嘉丽妹妹》中讲述了一个乡村少女来到大都市芝加哥,并成为一个有钱人姘妇的故事。

  作家们在文学风格和形式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并终于导致创作主题彻底的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彼时正流亡法国巴黎的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出版小说《三个人生》。

这是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创作,其中融入了作家所熟悉的立体主义、爵士乐以及其他现代艺术思潮等元素。

  诗人艾兹拉·庞德(1885年-1972年)生于爱达荷州,却在欧洲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阴。

他的作品体系复杂,晦涩难懂,经常在文学中融入其他艺术样式的元素,并在东西方文学中广泛汲取养分。

他对许多诗人都产生了影响,最著名的就是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888年-1965年),另一个旅居海外的美国诗人。

艾略特的诗作以玄奥著称,融入了许多象征性的元素。

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诗人通过描写一系列支离破碎、气氛可怖的图景,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充满敌视和偏见的社会。

艾略特的诗歌和庞德的诗歌一样晦涩难懂。

《荒原》的一些版本甚至需要诗人自己作大量的脚注,才能让读者大致读懂。

艾略特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的作家们也喜爱选择战后世界的觉醒与幻灭作为题材。

费滋杰罗(1896年-1940年)的小说创作生动的描述了20年代美国社会躁动不安却又无比沉闷的氛围。

费滋杰罗最热衷于表现美国年轻人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沮丧中融入社会的过程,代表作品是《大亨小传》(乔志高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曾在一站期间从事过救护车司机的角色,亲眼目睹了死亡和暴力的惨烈。

战场上惨绝人寰的屠杀行径使得他痛恨抽象、空洞的文学语言,认为这样的语言只能粉饰太平,误导读者。

于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删除可有可无的语汇,语言洗练简洁,直接切入主题。

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以道德约束,并颂扬那些在重压之下的勇敢者。

他小说中的主角通常是强壮、沉默却不懂得取悦女人的男人。

《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最出色的作品。

195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史坦贝克(1902年-1968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的很多小说便以故乡作为背景。

史坦贝克的小说风格简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

这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却无法讨得文学评论家的欢心。

史坦贝克经常描写贫穷的工人阶层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反抗自己的命运的过程,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具社会意识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愤怒的葡萄》,讲述了贫穷的裘德一家从俄克拉荷马州千里迢迢的迁徙至加利福尼亚,寻求幸福生活的故事。

他的其他作品还包括《薄煎饼》、《人鼠之间》、《罐头工厂》以及《伊甸园东》。

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编辑] 繁荣的美国戏剧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戏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美国第一位伟大的剧作家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他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尼尔的剧作在古典神话、圣经以及现代心理学等领域取材,直白的描写性和家庭争端问题,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人们对自己身份认同问题的探索。

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长夜漫漫路迢迢》(乔志高译)是一部规模很小,主题却很深刻的悲剧,以作家自己的家庭生活为蓝本。

  这个时代的另一位美国本土的剧作家是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

他来自美国南部,热衷于以自己的家乡为故事的背景。

他的剧作通常十分诗化且煽情,经常以一个情感细腻的女子被困于一个蛮荒的环境为主题。

他的一些剧作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包括《欲望号街车》和《朱门巧妇》。

  [编辑] 来自南方的声音  其实,在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五年,便已经有一位美国作家获得这一殊荣,那就是威廉·福克纳(1897-1962)。

福克纳以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名为“约克纳帕塔瓦”的虚构的地方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他以看似未经修饰的人物的思维轨迹为线索来叙事,以此来揭示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这一技巧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意识流”。

作家还经常打乱时间顺序来叙事,用以揭示过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

他最优秀的作品包括《喧哗与骚动》、《押沙龙

押沙龙

》、《去吧,摩西》等。

  福克纳是美国南部文学崛起的一个代表人物。

南部文学的代表作家还包括杜鲁门·卡波特(1924-1984)和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

尽管卡波特的创作领域包括长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他最杰出的作品却是纪实文学《冷血》。

这部作品记录的是一宗真实的连环杀人案,体现了一位小说家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和优美的文风的绝佳结合。

其他擅长写纪实文学的作家还包括诺曼·梅勒(1923-)和汤姆·沃尔夫(1931-)。

前者在收入《夜晚的大军》中的《五角大楼》一文中描写了一场反战大游行,而后者的《太空先锋》则真实的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的生活。

汤姆·沃尔夫是美国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她能够以旁观者的冷峻目光观察她的家乡——新教传统根深蒂固的美国南部社会。

她笔下的人物多半是正统的新教徒,同时迷恋上帝与魔鬼。

她以其悲喜剧风格的短篇小说而著称。

  [编辑] 黑人文学  20年代,位于纽约曼哈顿哈莱姆区的黑人艺术家社区逐渐崛起,发动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

在这场文艺运动中产生了诸如朗斯顿·休斯(1902年-1967年)、康蒂·库仑(1903年-1946年)以及克劳德·麦凯(1889年-1948年)等极具天赋的诗人。

小说家佐拉·尼尔·赫斯顿(1903年-1960年)将传统的小说叙事与非裔美国人的口头传播的传说和历史结合起来,并且融入了人类学元素。

她在小说《凝望上帝》中描写一个非裔美国女人的生活和婚姻。

她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黑人女性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文学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导致许多黑人作家跻身美国文学的主流。

詹姆斯·鲍德温(1924年-1987年)在作品《乔万尼的房间》中表达了对种族主义的蔑视和对性解放运动的支持。

拉尔夫·艾利森(1914年-1994年)在《隐形人》中以“隐形人”喻黑人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将非裔美国人的境遇和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结合起来。

  [编辑] 垮掉的一代  50年代,美国的西海岸出现了一群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和艺术家。

这些人热衷于爵士乐,认为战后的社会已经疲惫不堪,主张人们应该在毒品、酒精和东方的神话传说中寻求更多新鲜的体验。

诗人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在其作品《嚎叫》中奠定了这一流派反抗社会和追求视觉迷幻的风格。

这部作品以惠特曼风格的句式开头:“我亲眼看到我们这一代最美好的心灵被疯狂所毁灭……”。

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在他插话式风格的小说《在路上》中为“垮掉的一代”纵情享乐的生活方式大唱赞歌。

  [编辑] 后现代主义文学  以下一些作家的作品可以勾画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大致轮廓:托马斯·品钦、威廉·加迪斯、罗伯特·库维尔、威廉·H·加斯、约翰·巴斯、雷蒙德·费德曼、唐·德里罗。

这些作家共同的特点在于:主张每个具体的“文化结构”都应该服从一个范围更庞大的叙事结构,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结构是完美的;理想的叙事结构是人们所无法预知的;知识具有无法改变的不确定性。

所有这些思想导致“类型之类型”理论的诞生,以及《芬尼根守灵夜》式的结构迷阵。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仍在建构之中,目前学术界还无法为这一流派的作家和作品下一个客观的评述和结论。

人文主义与解构主义,整合与分裂,单一和多元,究竟孰优孰劣,目前尚无法判断。

而实际上,这也是托马斯·品钦、雷蒙德·费德曼、奥斯瓦德·维纳、汉斯·沃尔什朗格、雅克·德里达、詹姆斯·乔伊斯、阿诺·史密特、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等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初衷。

  [编辑] 充满智慧的灵魂  从欧文和霍桑的年代一直到今天,短篇小说一直都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

约翰·奇佛(1912-1982)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的小说将不断成长着的美国大城市周边城镇人们的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

奇佛长期供职于以智慧和成熟著称的杂志《纽约客》。

  近些年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来自边缘人群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取得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例如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意识流小说中的杰作;莱斯莉·玛尔蒙·席尔柯(1948-)的小说《美国土生子》大量应用口语,并引入民间传说等元素;华裔作家谭恩美(1952-)在小说《喜福会》中讲述了她的父母早年在加州的经历。

古巴裔作家奥斯卡·黑杰罗斯(1951-)的小说《曼波之王的情歌》荣膺1991年普利策文学奖。

埃德蒙·怀特(1940-)所著的包括《一个男孩的故事》的系列小说反映了美国同性恋人群的欢乐与痛苦。

近些年来,美国的一些黑人女作家大行其道。

其中,托妮·莫里森(1931-)以其小说《宠儿》和一些其他作品赢得了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是第二位获此荣耀的美国女作家。

  [编辑] 其他人物  达希尔·哈密特和雷蒙德·钱德勒的侦探小说创作对其他文学样式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其影响力超越了国界。

  辛克莱·刘易斯、艾茵·兰德、左拉·尼尔·赫斯顿、蕾切尔·卡逊、理查德·赖特、薇拉·凯德、保罗·奥斯特等。

  拥有国际声誉的美国诗人包括:艾略特、艾伦·金斯堡、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约翰、格林里夫·惠蒂、瓦尔特·惠特曼、埃米莉·迪更生、罗伯特·佛洛斯特、艾兹拉·庞德、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查尔斯·布考斯基、罗伯特·劳、格温多林·布鲁克斯、朗斯东·休斯、奥格登·纳什、谢尔·希尔弗斯坦、威廉·S·伯罗斯、E·E·肯明斯、玛雅·安吉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