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原文读后感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心得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心得体会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下的,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

《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15年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总结。

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其次叙述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和经过,最后着重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并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系统、完整且经典性的表述。

在通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过程中,对马克思利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各阶段发展的论述体会颇深,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理解和论述更是鞭辟入里,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

马克思在《经济政治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了深刻地阐述,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演变更替的客观规律。

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出这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 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 读后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往往都是因为现实成了发展的桎梏,当发展超越了现存的条件,变革就是必然的、不可抗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 读后感,读后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 读后感》。

含奶嘴的时候可以穿裤裆,叼香烟的时候就该穿西装。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 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什么时候写的

在1859年,马克思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两个决会”的思想。

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序言有什么关系

序言共由5段组成,整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

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从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三个要素(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制度)着手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2)简单介绍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计划,着重介绍第一分册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是叙述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

该部分指明了“最初动因”,并且也是正确批判“法兰西思潮”的需要。

第三部分是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

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1)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展示了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2)概括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划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标准;(3)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揭示了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4)指出了社会变革的种类和条件;(5)概括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性,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四部分是回顾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

(1)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写了第一部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从客观的物质条件出发论证了法的本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萌芽。

(2)1843年,马克思到巴黎后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篇幅宏大的《巴黎笔记》并准备出版两卷集的经济学著作《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3)移居布鲁塞尔后,马克思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布鲁塞尔笔记》并写作和整理《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846年夏,与恩格斯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4)1847年,为批判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普鲁东而写了《哲学的贫困》。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第一次科学的表述。

(5)1850年,在不列颠博物馆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

1859年,完成对政治经济学纲要上的批判,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正面论述的形式,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实质,做出了经典式的论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理论意义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1.唯物史观的发现(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2)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

(3)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任何理论的发现和创立,都需要以前人的思想、理论为前提。

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对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创立来说,也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特别是18世纪以来的一些思想家研究社会历史曾经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思想。

例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等人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看到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认为法国大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的斗争,而且也是无产阶级同封建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对此,恩格斯评价说:“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基佐等人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重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试图探究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发现了财产关系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运用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去说明社会历史,他认为社会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并且这个发展过程是服从于一定的规律的。

上述思想家关于社会历史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理论前提,普列汉诺夫指出:唯物史观“事实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观念的发展的合法产物。

马克思的理论包括了一切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并且给予这些观念一个非常坚固的基础。

”2.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1)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告唯心主义的破产。

列宁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

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3)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给人类特别是给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可以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的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语)。

《政治经济学批判宣言 》的读书心得

写作背景和发表经过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

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

《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

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篇《序言》。

他在《序言》中说:“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03年3月,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