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张爱玲牛读后感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弟弟的读后感作者:张爱玲

弟弟的读后感  那篇文章更深刻的含义是要惋惜在社会中失去关爱的孩子的命运束缚,从而激励人们对人生的不放弃,在最后写“寒冷的悲哀”是她以姐姐的身份看待这件事,而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可以夹叙夹议,比如、如果你是“弟弟”在那种环境下会怎么办,从而纵观此事便会轻松许多

写读后感的时候把事情说清楚,然后再从人生积极的方面写、从小到大,由社会写亲情、落笔的时候最好设下悬念、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得分会相对高一些

张爱玲是在哪个大学毕业的

她写的最经典的小说是

张爱玲,笔名梁京,海派作家,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张爱玲主要作品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自传《小团圆》。

诗歌《雨》。

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曾在美用十年时间细品《红楼梦》。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

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

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

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

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

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

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

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

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

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

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猝死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

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

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

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作品年表 一、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收入《传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

《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 《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 二、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

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张看〉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记〉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

》,1989年9月25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三、电影剧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四学术论著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五译文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她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

《色·戒》的创作灵感来自王尔德的《薇拉》(Vera)。

王尔德是张爱玲一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个性与作风将王尔德模仿得淋漓尽致,简直是一个翻版。

求张爱玲的资料

还有她是否还在世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

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

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06年。

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

他原有个发妻玉凤,在玉凤过世之时,胡兰成借贷以葬妻魂,却四处碰壁。

对此,胡兰成后来回忆说:“我对于怎样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难爱,要我流一滴眼泪,总也不能了。

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的号泣,都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仁

”就是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身闯世界的文人,在挣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观。

所以在汪精卫为组织伪政府而四处拉拢人才时,他们看上了胡兰成。

而胡兰成也不顾是非黑白地应允,成了民族的罪人。

此时的胡兰成,已在汪伪政府中任职,正在南京养病。

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

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

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

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颇高。

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

不久,他又收到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仅有张爱玲的文章还有她的照片。

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

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苏青,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

苏青婉言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人。

但胡兰成执意见,向苏青索要地址。

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

胡兰成如获至宝。

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大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

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

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

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

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

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而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

因此,她是知道他的。

于是,就这样见面了。

真正见了面,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

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象个作家,倒象个未成熟的女学生。

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

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

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小姐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失礼的,但“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张爱玲倒未觉得胡兰成的话很唐突。

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只这一句话,就忽地把两人的距离拉近了。

“这怎么以”的潜台词是从两个人般配与否的角度去比较的,前提是已经把两人作为男女放在一起看待了。

张爱玲很诧异,几乎要起反感了,但,真的是非常好。

次日,胡兰成去回访张爱玲。

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兵气。

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

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

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

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

但很快,他们恋爱了。

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延续。

胡兰成在南京办公,一个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

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丽园自己的家,而是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看张爱玲。

两人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语无尽时。

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

世人都觉得这样的爱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都是为张爱玲惋惜的。

她却不觉得.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

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

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

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

”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

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

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

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

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

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

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

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

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

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

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

胡兰成对她的写作是有帮助的,两人会一起讨论一些文学话题。

而张爱玲的散文《爱》,在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的故事。

的确是真的故事,是胡兰成的庶母的故事。

也许他是给她的创作提供灵感的吧。

但,这样的时间,并不长。

时间已经接近了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

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

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官员,也有了危机感。

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

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

张爱玲虽对政治不敏感,但此刻,她知道,这个国,这一次是真真连到她的家了。

汉乐府中有“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的句子。

而张爱玲此刻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两句诗的含义。

胡兰成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

”张爱玲笑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就是这样真实的期盼

但两人果真是要分别了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

那是一个时常有警报和空袭的时期。

有一天,胡兰成在路上遇到了轰炸,人群一片慌乱,他跪倒在铁轨上,以为自己快要炸死了,绝望中,他只喊出两个字:爱玲

这个时候,他还是全心爱着张爱玲的吧。

但胡兰成毕竟是个毫无责任感的人,来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

他不向小周隐瞒张爱玲,但又向她表明要娶她——只有做妾了。

但小周的生母是妾,她的反应是,不能娘是妾,女儿也是妾。

于是胡兰成又进行了一次婚礼,似乎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

而张爱玲对此一无所知。

她给他写信来,还向他诉说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的小事。

她竟还是那样投入地爱他。

1945年3月,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

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

此时,他才将小周的事情告诉了张爱玲。

她是震动的,因为她把自己对胡兰成的爱看作是那样坚贞不可动摇的,但又怎么会冒出来一个小周

此时,张爱玲的心已被刺伤了,但她仍是爱他的。

于是她只有默默承受。

两个人在一起,胡兰成倒是再也不提小周了。

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只看见眼前的人。

可惜,5月,胡兰成又回到了武汉。

一见到小周,就有回家的感觉——他又忘了张爱玲了。

时局大乱,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末日也来了,重庆方面定会惩办他这样的汉奸。

于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果是姓张,只是不叫张牵或是张招,住在诸暨斯家。

斯家的儿子斯颂德是胡兰成的高中同窗,胡兰成年轻的时候就曾在斯家客居一年。

斯家的男主人已逝,是斯家主母维持生计。

斯家还有个庶母,范秀美,大胡兰成两岁,曾经与斯家老爷生有一女。

在这样的乱世中,斯家人安排胡兰成去温州范秀美的娘家避难,由范秀美相送。

只这一路,胡兰成就又勾引上了范秀美。

未到温州,两人便已做成夫妻,对范家人以及邻居也以夫妻相称。

刚离开张爱玲、周训德的胡兰成,此刻又与范秀美在一起,可见他的滥情

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

这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三角关系,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尴尬.因为怕范秀美的邻居对三人的关系有所猜忌,他们三人都是在旅馆见面的。

一个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隐隐腹痛,他却忍着。

等到范秀美来了,他一见她就说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门边一把椅子上,但问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的。

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她自己,倒象个“第三者”或是客人了。

还有一次,张爱玲夸范秀美长得漂亮,要给她作画像。

这本是张爱玲的拿手戏,范秀美也端坐着让她画,胡兰成在一边看。

可刚勾出脸庞,画出眉眼鼻子,张爱玲忽然就停笔不画了,说什么也不画了,只是一脸凄然。

范秀美走后,胡兰成一再追问,张爱玲才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

”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夫妻像”吧。

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里却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伤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

她叹口气道:“你到底是不肯。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已经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此后的八、九个月时间,两人偶有通讯。

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有一次,胡兰成有机会途径上海,在危险之中,他在张爱玲处住了一夜。

他不但不忏悔自己的滥情,反倒指责张爱玲对一些生活细节处理不当。

还问她对自己写小周的那篇《武汉记》印象如何,又提起自己与范秀美的事,张爱玲十分冷淡。

当夜,两人分室而居。

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中只叫了一句“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几个月后,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

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

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

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小吉就是小劫的意思。

此时的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有了较安稳的工作。

张爱玲选择他一切都安定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

自此以后,这二人一场传奇之恋,就这样辛酸地谢幕了。

胡兰成曾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张爱玲没有理他,炎樱也没有理他。

这段感情,真的是谢幕了。

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

”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吧,还有文采,此后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了低谷。

然而,还有后话。

50年代初,胡兰成移居日本,与上海大流氓吴四宝的遗孀佘爱珍同居。

而张爱玲也已离开大陆到了香港。

胡兰成得到消息,曾托人去访她,但未遇着,那人便留下了胡兰成在日本的地址。

半年后,胡兰成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没有抬头,没有署名,只有熟悉的字迹:手边若有《战难和亦不易》、《文明与传统》等书(《山河岁月》除外),能否暂借数月作参考

后面是张爱玲在美国的地址。

胡兰成大喜,以为旧情可复,又以为张爱玲还很欣赏自己,便马上按地址回了信,并附上新书与照片。

等到《今生今世》的上卷出版之时,他又寄书过去,作长信,为缠绵之语。

张爱玲一概不回,末了才寄来一张短笺:兰成: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

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

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

《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

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爱玲胡兰成一见,便彻底断了念头。

至此,这段爱情是真真地谢幕了。

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

这段感情,究竟孰是孰非,也许真的并不重要。

就象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的: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张爱玲都有什么小说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文 \\\/ 在雨中 我不止一次的提醒自己要乐观,可始终做不到

好好活着的人,是不会想到“死”的。

唯有经历了生离死别,才恍然大悟——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健康是多么重要。

就在昨天,我还是那么的不在乎,那么的不关心自己,总觉得年轻,身体没什么的,能扛就扛了。

常常觉得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看到的情节,居然发生在我的身边。

现在,我突然害怕了,也许不知道哪天,不知道是我们中的谁,突然就人间蒸发了,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的朋友,一个可爱的女孩子,风华正茂的年纪,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怎能不让人心痛

2008年3月21日,有多少人在为你流泪,而你却独自离开了,到底是谁的错

这使我又想起了多年前,我的表姐,也是我唯一的表姐,十六岁,正当妙龄花季,那么年轻就被可恶的病魔夺走了生命,谁不惋惜,谁不心痛

可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谁能打破,谁能改变

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必须接受,既然活着,就要学会去接受所不能改变的东西。

心痛是暂时的,时间可以平息很多,也可以疗伤,但不可能抹掉那道伤疤——心灵深深处的痛

生命之所以脆弱,是因为活着的人很难接受至亲至爱的突然离开。

生命之所以脆弱,是因为我们谁都躲避不了,更战胜不了死神。

死神

为什么会称你为神,呵呵,我甚至觉得你很可恶。

有时候,我觉得,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

我宁愿相信有另一个世界,有所谓的天堂,那些死去的亲人、朋友们在那里依然快快乐乐的生活着。

我想,死去,只是一次无限期的旅行,或是一次长眠,所以,面临离别我们当然难过,但要尽快从悲恸中走出来。

死去的已经死去了,而活着的,还要继续生活下去,继续走自己的路。

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想开点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

既然都明白天下无不散之宴席,那就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从今以后,我会好好的珍惜自己,珍惜身边的人,我不能再那么傻,我要对自己好点,关系别人的同时更要关系自己,再也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了。

离别是痛苦的,永别就更加使人心痛,所以活着的,一定要好好的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不再醒来纪念我死去的亲人和朋友。

现在,心情很乱,语无伦次,泪已哭干……只希望,活着的人,要好好的活着,一定要好好的活着,因为我们害怕离别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