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林清玄散文软枝杨桃读后感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林清玄散文软枝杨桃赏析

林清玄自选散文集软枝杨桃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开始关注林清玄的作品,是从《有风格的小偷》一文开始,一篇文稿间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赞赏,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道,从此,世上又多了一个善良的灵魂。

确实,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着显微镜去找一个劣迹斑斑的人身上的优点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

恬淡自然,字间总不自觉透出禅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不经意间让人深思人生道理。

读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会旋即安定下来,解开心锁,放下心中的负担。

  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

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一切禅理在梦中参透。

  他说:“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无数的低谷,使我们在挫败中流泪,不是说不允许哭泣,你可以蹲下来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请不要放弃,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顶点,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灿烂。

  他说:“生命是在水上写字,第二笔还未落下,第一笔已流到远方。

”时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点点地在流逝,生命一点点地在逝去,再长也不过数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能让我们挥霍呢

珍惜吧。

大学,就这么过了三个学期,我又做了什么呢

当初的理想呢,我与它的距离又变小么

我在思量着,也困惑着。

  他说:“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

”面对误解,请选择沉默;面对挫折,请选择沉默;面对辱骂,请选择沉默。

有时候,解释是多余的,那时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语言。

  他说:“‘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这个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为一个渺小的人,只有维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这五浊的世间唱一首琉璃之歌吧

” 还是那个淡水河口,但是周围的风景已经变了,不是以前那个美得单纯的河口,“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条河的败坏,更感觉到那水月镜花是虚幻不实的”。

然而,心若仍然是纯粹的,纯净如琉璃,这个世界的浑浊便不会将我们侵蚀,给自己的心留一片净土吧,哪怕你已经看过太多的黑暗

  那一切的水月河歌,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

  是的,也许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默声的温柔——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

——题记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

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

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

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

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

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

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

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

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

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

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

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

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不就是如此么

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

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

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

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

阳光何处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

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

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

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

这也让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意境,每天与自然为伴,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

最原始的快乐,往往是最真实的。

生活不过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而在社会上生命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是不重亦不轻的。

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我们自己。

梦想,于人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程,我们有努力就有收获,哪怕那是戏剧性的终局。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说,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话分量极重。

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过要去理解。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想望比他实际是否做过更重要,因为想望是未来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做过一件事,是看其过去。

只要你想过要过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它便会驱使你去行动,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

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

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

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

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桃花心木》,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

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令人百看不厌。

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

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放于枕边,睡前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

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

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

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

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

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

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

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读后感  在未读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于初中老师的缘故买了一本林清玄写的书,好似乎《茶,非常道》。

封面竹绿色与白字结合,颇有清雅之风。

但是我忽略了一点,是我后来在买来后才发现的——有关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

对此我不是很喜欢,甚至有些憎恶。

  而此次高中老师又叫我读,我只好去网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欢的。

由此我读了几篇,如《浴着光辉的母亲》等等。

起初我是带着一点无奈和走马观花般的“过眼儿”,不过读完《浴着光辉的母亲》后,略略有些改观。

首先,因为他有敏锐的“眼睛”,见极细微之处;其二是,他的文笔洒脱,非常朴素,像一个慈祥的老人说着故事,故事中透着真理丝丝缕缕光辉。

  《浴着光辉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车。

在车上,母亲不断的安慰儿子不要怕,因为他第一次坐公交车。

仅仅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是如此,一车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亲,仿佛看见了母爱的光辉。

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这里赞美了母爱,而是思想抑或感叹现在的人什么时候能用这种眼光看自己的母亲。

是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爱不是来至自己的母亲吗,站在这长长的母爱河中,日夜沐浴在这光辉的母爱河中,何时我们弯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给予自己的清水。

接下来是关乎我们的,就是对待我们,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亲们的眼光却是那么苛刻,充满条件,无法全心的爱怜。

我也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似乎都觉得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好,包括从前我,因为爷爷奶奶的爱和眼光总是如此慈祥,充满着全心的爱怜。

现在,我也只能说爸爸妈妈不必爷爷奶奶差,仅因为知道他们是爱我们的,知道他们这么做那么做是为了我们。

他们的眼神行为蒙蔽了我们的感受,甚至让我们疑惑。

作者在最后“叹”道:“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  带着另一种复杂的心情,读了另几篇。

这几篇也是讲父母与子的,《与父亲的夜谈》《分到最宝贵的妈妈》《海上的消息》等等。

也不细说,就粗浅的谈谈感受,就《与父亲的夜谈》。

作者与父亲谈了短短几小时,就了解了父亲的过去,也正是这段难得的时光,让作者现在也是如此珍重。

在我的记忆里,我也未曾与父亲谈话超过半小时,比之作者从前的一小时还要短。

平日,我的父亲也不怎么管我,而我也不怎么了解我的父亲,因为他常常对我冷眼讽刺,而对别人却热心过头。

对于他好的一面,我确实太不了解,可能时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里有很少说话,也不好说话吧。

虽然如此,我从小对我爸爸还是比较敬佩的。

如今面对作者的经历和劝勉,感触良多,惭愧罢,惭愧罢,实在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啊

  读完这几篇文章以后,我觉得生活本是一本书,而林清玄的书画上了他的记忆,感受,还有记号。

在他用手写下之后,又成了我们的,换句话说,他的文章是启迪的星,我们的书的新一页仍是我们自己开启。

  等待花开———读林清玄散文集  很久以前就喜欢林清玄的文章,它总能以诗样的哲理给人带来智慧和觉悟。

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智者,恬淡安适,于细小的生活中发现真理。

作家都有一双细腻聪慧的眸子,他洞察体恤世间一切,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心里充满宁静祥和,同时也深含着爱和阳光。

  每每体味作者诚挚的情感和亲切质朴的语言时,总让人感动,觉得自己随着娓娓的叙述深入他的内心,顺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着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听着他对人生的顿悟,那么宁静平和,那么超脱,许多生活、工作中的烦恼也会随之淡然。

  于是,我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长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

‘这是什么花

’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

‘这是空心菜花呀

’老农夫说。

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艳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花呢

’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

怎么会看到花呢

我这些是为了做种,才留到开花呀

’我仔细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丽也不输给百合,而且有一种非常好闻的香气,如果拿来插到花瓶里,也不会输给其他的名花呀

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开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知道它开花是那么美。

只是有一些做种的空心菜能熬到开花,人们难以改变观点来看待它。

”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对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见空心菜花的美,这正是以空心菜来看世界。

但是,人要“空心”来面对世界,真的比空心菜开花还要难呀

  空心菜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感悟。

等待会有馨香的惊喜,等待会有美丽的回报,等待会有生命之花的灿烂开放。

孩子的成长,不也是空心菜开花的历程吗

这是一个漫长的积蓄和提升过程。

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轻轻地呵护,慢慢地欣赏,耐心地等待,尊重他们的差异,宽容他们的脚步。

我们不能违背四季的规则,提前收割。

否则,我们收获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

绝没有希望看到美丽的空心菜花。

不是孩子成长慢,而是我们的心太急;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教学思想有偏差。

其实,他们正在不知不觉地生长,心灵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

只是我们浮躁的心在应试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觉;我们功利的目光,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搜寻得太累,迷失了方向。

所以很难察觉到心灵的感动,倾听到花儿开放的声音。

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700字

1《生命的化妆》生命的化妆

什么是生命的化妆

怎么样来为生命化妆呢

我带着这些疑问读完了《生命的化妆》这篇文章,细细品味,顿时恍然大悟……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

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

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就像文章中说的一样,拙劣的化妆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

最好的文章是作者心灵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种人生……说的多好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

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现在也不再是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华、气质和内在美,无论你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会有人赏识你,不会“怀才不遇”的。

生命就是表里如一,诚实无欺、心智纯正、灵魂纯净。

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自己……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圣洁的雕刀,会把一切瑕疵雕落。

生命是一块冲浪的帆板,奋力拼搏,才不会被海水吞没。

林清玄散文的 青山白发读后感300字

在北莺公路上,刚进入候,发现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右边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冬天的寒风从谷口吹来,苇上白色的芒花随着风飘摇了起来。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那整山的白芒花前。

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

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

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

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

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时它突然抽拔开花,使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托它的背景。

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它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

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

”——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

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什么是佛法的大意

”“春来草自青

”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

”“东山水上行

”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来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云门和尚的祖师爷德山宣鉴,自以为天下学问唯我知焉,他从四川一直向湖南走去,要向南方的禅师们挑战,好不容易到了澧阳崇信大师弘法的道场龙潭,不免心浮气傲地大叫:“久闻龙潭大名,没想到潭也没有、龙也没有

”但一看到龙潭风景优美,就住了下来。

有一天月黑风高,德山坐在寺前沉思佛法精义,忽然从黑暗中走出一个人影,正是崇信大师,对他说:“夜深了,何不回到温暖的房里休息

”德山说:“回去的路太黑了

”崇信爱怜地说:“我去给你点一盏灯,一盏光明之灯。

”不一会儿,崇信从寺中点来一盏灯,虽是一盏小灯,也足以照亮了通往龙潭寺的小路,他交给德山说:“拿去吧

这是光明的灯。

”德山正伸手要接,崇信突然一口气吹熄了灯,一言不发,德山羞愧交加,猛然悟道,长跪不起。

德山所悟的道正是心灵之灯,是自然的生发,而不是外力的点燃,这种力量原本不限于灯,也就像秋天里满山的芒花,它不必言语,就让人体会了天地,全是在时间的推演下自然生变——青山犹有白发的时候,何况是人呢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不可得呢

因为面对自然的浩浩渺渺,人的心念实在是无比细小,而且时刻变化,让我们无法知解人生与自然的本意。

这本意正是“春来草自青,秋来苇自白”,是一种宇宙时空的推演。

我读过一本《醉古堂剑扫》中有这样几句:“今世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

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

安得一服清凉,人人解醒。

”乃是因为人不能取寓自然,所以不能得人间的清凉。

虽说不少智慧之士想要突破这种自然演变的藩篱,像明朝才子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里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

”想要找到一条补天通天的道路,可是,我们的心再飘逸,我们的道再高远,恐怕都无法让苇芒在春日里开花吧

人们对自然、宇宙、时空的无奈,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豪放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一诗中曾有一段淋漓的描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真真写出了淡淡的感慨。

人能与月同行,而月却曾古今辉映,人在月中仅是流水一般情境。

同样的,人能在苇草白头之时感慨不已,可是年年苇草白头,而人事已非

少年时代读《孔雀东南飞》,有几句至今仍不能忘:“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刘兰芝对丈夫表示永志不渝的誓词,竟把芦苇蒲草比作永远的磐石,令人记忆鲜明,最后仍不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殉情以殁;刘兰芝魂灵已远,不能知道她心中的苇草,仍在南方的山头开放。

想到苇草种种,突然浮起苏东坡的名句“青山一发是中原”,那青山远望只是一发,而在秋天的青山里,那情牵动心的一发却已在无意之中白了发梢,即使是中原,此刻也是白发满山了吧

我离开那座开满芒花的丘陵,驱车往乡间走去,脑中全是在风中飘摇的芒花,竟使我微微颤抖起来,有一种越过山头的冲动,虽然心里明明知道山头可攀,而青山白发影像烙在心头,却是遥遥难越了。

摘自林清玄《白雪少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