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创造力和想象力读后感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何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做手工是一种好方式。

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手工材料,如:颜料、蜡笔、剪贴,各式各样的盒子和胶水 等。

教他制作模型和其他手工作品。

不要一下子把一大堆东西放在他面前,那样孩子将不知从何做起。

二、当孩子开始学习使用颜料时,可以教他调色。

毛线头、碎布料在孩子的手里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再往后还可以找些不同的材料,例如:稻谷、书页或花瓣等等。

三、有时候可以出个简单的主意。

如用报纸做帽子或用硬纸盒做假面具,这也能给孩子带来许多乐趣。

一盒干净的沙子不是也可以做许多有趣的游戏吗

四、 给幼儿讲故事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如为故事虚构景物、人物、声音、情境及气味等,这种想象力对孩子是十分有建设性的。

虽然录音机也会讲故事给孩子听,但与父母相比,它缺乏与孩子之间的亲切感和交流互动。

电视也是有教育作用的,也是可以模仿和创造的,但是这种创造总是第二手的,因为故事首先是出自于作者的大脑,而不是孩子们自己的。

因此,这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的帮助。

幼儿的学习能力很强,但从电视上学习只会将幼儿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是一个世界的旁观者而不是创造者。

五、 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宝宝的创造力。

音乐、绘画都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音乐是促进幼儿心健康发展的好方式。

因为音乐会促使右脑的发育,而右脑发达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创造力,象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艺术大师毕加索都是右脑发达型人。

另外音乐可以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情绪兴奋愉快,这个时候,其创造力就处于极佳状态。

同样绘画也可以促使幼儿大脑右半球的发达,增强幼儿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

对幼儿绘画的评价,主要不是以像不像来衡量,而是要看他是否能发挥想象,创造美的形象。

因而幼儿的涂鸦,虽然稚嫩、拙扑,但他们每画出的一个形象,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创造,我们应大力鼓励儿童的这种创造。

萱萱宝宝自己的涂鸦就是一种创造的表现了,她已能用颜色和线条来创造出一些形象,并且能赋予他们意义,家长做的挺好的,支持、肯定并能引导宝宝的创作六、在游戏中培养宝宝的创造力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儿童的创造力日益提高,从单纯模仿发展到创造,他们逐渐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情节,创造性地扮演游戏角色,创造性地制作游戏道具等等。

六、通过发问来促进宝宝创造力的发展。

在平时与幼儿进行对话时,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就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话对话,这样儿童就会兴致勃勃地启动思维,即兴表述生动的语言。

促进儿童发挥想象和创造。

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来促进宝宝创造力的发展。

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他们着急地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

虽然提供答案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提高。

所以,家长不妨忍住回答的冲动,在孩子问为什么之后,把问题反问回来。

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呢

那样又会怎样呢

,这样的反问能帮孩子思考更多,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

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

七、要充分利用大自然。

陶行知说:生活就是大课堂,大自然就是活教材。

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充满魅力,是最令幼儿神往的地方,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

我们应该要经常地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去感知、去探索、去发现。

  比如,我们可以和宝宝一起进行树叶画的创作。

我们可以经常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去玩耍、散步,可以引导宝宝观察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并描述:银杏树叶像一把小扇子,秋天来到的时候,它就从绿色变成黄色的了;枫树的叶子像一只张开手指的手,像星星,更像小公鸡的漂亮尾巴,到了秋天,枫树的叶子也从绿色变成了红色;松树的叶子很好玩,细细尖尖的,好像缝衣服的针,很扎手,但是,它不怕寒冷,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秋天是树叶颜色最美丽的季节,有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而且形态各异。

妈妈和宝宝宝可以一起收集一些颜色、形状各异的树叶带回家,用棉花把树叶擦干净,夹在书本里压平。

再给宝宝准备剪刀、胶水、白纸等工具,这样,宝宝就可以在妈妈的引导下,自由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了。

  在制作的过程中,妈妈要尊重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粘贴树叶的过程中,妈妈要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使用剪刀的好习惯。

作品完成后,用稍重、平整的物品压住,使其慢慢干燥,避免在阳光下暴晒,以免叶面卷曲,影响画面。

如何培养创造力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初步阶段,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除了让他们积累写作应有的字词句、会写完整通顺的句子之外,还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丰富的想象作为写作的基础,写出的文章才能更加创新、生动。

那么,在读写过程中怎样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发写作兴趣,拓展想象空间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只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才会产生无限的热情。

写作也是如此。

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作文教学的最大成功。

可小学生往往都比较讨厌作文,认为作文枯燥,没内容可写,对作文提不起兴趣。

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教师平时可指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重积累,写作时才有感而发,也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让他们觉得写作不是难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着课堂需要变换场地,(或操场或实验室,甚至可以)创设有利于想象的空间。

阅读是个边读边想的过程,要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习作也是要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感兴趣的事物想得具体,以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加上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习作的题材所需的氛围。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从古今中外的事例拓展想象的事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思想。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营造轻松、有趣的习作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习作的欲望。

二、应用多感官观察,培养想象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前提条件是培养他们有深度的观察力。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必须首先注意在观察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观察

懂得主要观察什么

以使学生事前心中有数,加强知觉的选择性,把注意力集中在必须观察的方面。

其次必须让学生掌握好观察的方法,如有序性,整体和细节的结合。

再次是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有较多的感官参加活动,应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观察,以利于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其精确性和深刻性。

实质上,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

而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的,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前提条件是注意培养好学生的观察力。

比如我在执教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其中的《童年的“水墨画”》的时候,诗中呈现给我们同学的是三幅画,分别是“街头”、“溪边”、“江上”。

我让学生好好读这首诗,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画,观察作者的文字中透露出来的情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画分析。

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在“街头”这节诗歌中看到了一个在街头读着《水浒传》,还是嘴角微微上扬的小男孩。

他很爱《水浒传》里的故事,在街上,我仿佛听到街上是那么吵,在那个孩子的小世界里却是那么安静,这该读得多么入迷呀

我听了之后对这位同学大加赞赏,他观察得很仔细,并且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这幅画解释得很到位。

还有的同学举例了“溪边”那个垂钓的孩子,为了能钓到鱼,坐在小溪边静立不动,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甚至都有蜻蜓停在鱼竿上,而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在草地上琅琅的笑声,仿佛他也听到了……孩子们通过观察,把诗歌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进行想象,并且结合他们的感官,使得这三幅水墨画更加形象生动,这时我加大了难度,让他们把刚刚所想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

又比如《草原》,把草原上的羊群看成无边绿毯上绣着的“白色的大花”;把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比拟成人,说它们“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把河比喻成“明如玻璃的带子”;把在小丘上骑马疾驰,穿着鲜艳的迎客人群比喻成“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等。

通过观察,这么一想,画面就活了,借助想象,认识和感受更加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会更加丰富。

三、随文练笔,丰富想象智慧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的内容都给人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写文章。

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凡卡》中的小凡卡,可以说费尽了心机才凑到纸和笔给爷爷写信,结果却因为忘记写乡下爷爷的地址而使得那封信永远都无法寄到爷爷手里。

在此,我就适时地向学生提问:“凡卡的信能寄到爷爷手里吗

为什么

后来呢

”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认为寄不到,有的认为会,因为送信的邮差刚好认识信封上这个名字的爷爷。

我又问他们:“即使信真的寄到爷爷手里,那又会发生什么事

凡卡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了

”我还布置了一个作业,续写《凡卡》。

这种随文练笔及时把阅读体会转化为习作,发挥了联想、扩充、补白等想象智慧。

结果,许多同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写得非常棒。

四、自编故事,细化想象联系小学生的思想活跃,爱幻想。

面对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想象是何其重要。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时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也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尽情想象。

他们喜欢读童话故事,也对自编童话有浓厚的兴趣。

从二年级开始,我就鼓励同学们根据一幅画,自己编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我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课文上美丽的两幅画,在读完课文后,把整件事讲给同桌或者家长听,有些孩子甚至可以把小鸟的想法和少先队员放鸟巢的对话想象出来,编成对话。

经过训练,好多学生都能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编一段故事,运用拟人的方法,演绎出生动的故事情节,极富情趣。

有时候还可以提供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图画,让学生想象事情的发展过程;或者提供几个不直接联系的词语,让学生想象故事,如贾志敏老师用“炎热、一元钱、青蛙”让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这就可以想象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自编故事。

五、跨越时空,凸显想象主题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尽情想象,穿越时空去完成心愿,启发孩子们学会扬弃、超越现实程序,逐步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超越时空,创造新的形象。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适合培养一些有难度的想象能力,如五年级上册诗歌《秋思》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欲走又开封。

”把张籍的写家书的过程展现出来,表达了他对家乡人和物的深深思念。

我让学生穿越时空,了解一下诗人的背景和时代,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把整件事情组合起来并且写下来,为了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学生们还把信封的内容重现,感人至极。

这是一个“思乡”的主题阅读。

再如: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有写作要求,主题是“二十年后回故乡”。

我在执教这次习作中,先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后的自己,包括自己的模样、工作和回故乡的目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想象。

接着我让学生说说现在是什么样子,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二十年后看到的巨大变化进行构造。

学生宛如穿越了时空,越讨论越起劲,并把比较有创意的改变进行汇报。

这又是一个表示“思乡”的主题作文,这次习作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

培养这种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跨越时空,凸显想象主题,创造出升级版的人物形象。

新课改对小学作文教学提了新要求,同时也给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举例说明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同时也有同名书籍《创造力》创造力,首先要有想象力,其次要有动手能力,1米开朗琪罗,1475年3月6日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他13岁时跟随基兰达约学画1年,后从师贝托多学习雕塑1年。

他的 艺术 创作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和萨伏那罗拉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

12卡文迪许与地球的重量我们脚下的大地是硕大无比的地球.它也是有重量的.但是,要测出它的重量,用什么做测量工具呢?又由谁把它抬起来称量呢?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准备解决这一宏大的科学难题.他想起一个办法.即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两个物体之间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他想,如果有一个已知重量的铅球,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测定的,如果引力常数是已知的,就能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算出地球的重量.但是引力常数当时没有人能测出来.1750年,19岁的卡文迪许开始向引力常数和地球重量的难题进军.他先拿两个铅球做引力实验.铅球的重量是已知的,距离也是已知的,他要先测出它们之间的引力,才能求出引力常数.但是引力是很微小的,要测出引力需要极精确的测量装置.卡文迪许根据细丝转动的原理做了一个引力测量装置,如果它受到引力,就会产生一个力,促使细丝转动,转动得越多,说明受到的力越大.尽管卡文迪许的装置比普通的弹簧秤精确许多倍,但是对于测量微小的引力来说,细丝转动的灵敏度还不够大.一天,他看到几个孩子在玩小镜子的游戏而深受启发.孩子们手里的镜子,对着太阳在墙上反射出一个个小光斑,小镜子轻轻转动一个很小的角度,光斑在墙上便会移动一大段距离.卡文迪许跑回家在他的测量装置上也安上了一面小镜子.细丝测力仪受到一点微小的力,它上面的小镜子就会转动一个微小的角度,而小镜子的反射光就会转动一个明显的角度.他利用这种放大的办法,使细丝测量引力装置的灵敏度大大提高.最终,卡文迪许求出了引力常数,测出了地球与铅球之间的引力,再反推出地球的重量.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地球重量的人.卡文迪许在构思测量地球实验中运用逻辑思维的演绎推理创新思维,通过试验,实现了对地球的测量,成为第一个测出地球重量的科学家.3.汉武帝削藩汉景帝时代,御史大夫晁错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消除藩王割据的局面,提出“重本抑末”的政策,为汉景帝所采纳,开始削夺各藩王的封地.此举大大触犯了刘姓藩王的利益,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晁错被政敌借此攻击中伤,为景帝所杀.在中央政权与地方藩王的斗争中,晁错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即使不削藩,吴楚七国也会伺机反叛.但削藩确实也更加刺激了他们.汉武帝时期,削藩一事又被提到议程上,但武帝唯恐重蹈“七国之乱”覆辙.这时有一大臣献策,这次削藩不采取由中央政权将各藩王封地削减剥夺的办法,而是将其作为藩王们的内部事务处理,实行推恩,即废除以往封地只许藩王的长子一人继承的规定,各诸侯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封诸子弟为侯.汉武帝采纳此建议,下“推恩令”,诸王皆大欢喜,而推恩越广.封侯越来越多,藩国的封地则越来越小,越来越分散,名存实亡,也无力与中央政权相抗衡.“削藩”在汉景帝时期,受到强烈抵抗,甚至七国武装叛乱,景帝也不得不挥泪杀晁错;汉武帝运用辩证思维,举重若轻,这就是,从变化发展的视角看削藩,采取“推恩”政策,虽然诸王皆大欢喜,但是分封藩王诸多子弟为候,藩国封地日益缩小,名存实亡,最终达到了削藩的目的.

《怎样沟通才有影响力》读后感10篇

看本书的时刚好我讲课,现场效果不好,就是不功。

在20年的讲课生涯之这样的结果出现绝不超过五次。

当时感觉很沮丧,努力过了,问题到底在哪儿

书里几个失败案例还是给了我不少安慰。

里面提到雅虎的梅耶尔和Facebook的扎克伯格都有演讲失败的例子,是在他们商业成功之后。

整体看来,感觉就是没有从客户角度出发,即缺乏真正的用户思维——真的是每一步都从听众角度出发吗

还是在这里布道

要记住,布道也要讲的好才有人听。

失败的原因无疑是后者,认为自己强于听众。

落叶跳舞主要讲的不是什么,也不是什么,而是什么

[《落叶跳舞》读后感]《落叶跳舞》读后感文栀子花开学校要孩子们读读《落叶跳舞》,并把它列为二年级必读书籍,《落叶跳舞》读后感。

今天,有孩子在网上买回来了,我也拿来读了读。

它的作者是日本作家伊东宽。

他想象力丰富。

利用落叶,创作了一个个小精灵,读后感《《落叶跳舞》读后感》。

让人看后忍俊不禁。

非常适合学前班孩子们去读。

到二年级,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要孩子们买回来看,真有些小儿科。

不过,这本书的有趣之处,也是它吸引孩子们之处

看那些拼图,一个个都充满了情趣。

有的张牙舞爪,有的龇牙咧嘴,有的开怀大笑,有的眉头紧皱…哈哈,实在太有意思了呀。

来吧来吧,一起来跳舞吧。

扭扭胳膊踢踢腿,伸伸脖子弯弯腰。

来吧来吧,奇妙的落叶

云山雀、猫头鹰

咕咕猫、噜噜狗,我们一起跳跳舞

可爱的小精灵,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来感受落叶跳舞吧

沙沙沙,起风了,在冬日寂静的树林里,一群落叶在快乐地跳舞…用实物剪贴的落叶形态各异,表情丰富,像魅惑的精灵,带出作者心中丰盈的诗意。

  〔《落叶跳舞》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关于小说想象力

正是因为人类想象力的存在,虚构之刀才得以产生,小说才得以逐渐形成,而所有的小说都在描述虚构的事物,甚至迷离的世界。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历代小说家笔下的文字无一不是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原型,然后经过想象力这一最高的形式,构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物。

  读完文章,始觉得当下的作者,最缺少得是什么

文学素养

思想深度

抑或认真作文的态度

本文作者的写作态度,不得不让人心存敬佩。

  一、想象力,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先古的人们经过了一天的劳作,夜晚围坐篝火前各自讲述白天的种种见闻、遭遇,比如和猛兽打了一场异常激烈的争斗,或是看见了某些不可思议的事物。

其间自然有真实的成分,却也难免存在或虚构或夸张的东西。

也许,这就是作为小说本体的“故事”的雏形。

  毫无疑问,想象力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

套句时髦的话来说,想象力就是第一创造力。

人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面对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现象,便拟之为神魔鬼怪之说,于是神话传说就产生了,随后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千古奇作。

  像中国先古时期的《山海经》,就是一部数千年来无人能破译的天书,历朝历代皆视为怪力乱神之说,更被曲解成巫术、神话之大全,更有甚者认为它是后人杜撰的伪作。

然而其朴素、真实的一面,却被人们彻底遗忘。

《山海经》讲述的世界虽然充满了种种的不可思议,但它又是那么的真实,仿佛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还有《荷马史诗》,这是欧洲文学世界最璀璨的一盏灯,其间的“特洛伊战争”早已名声在外。

正是那位公元前8世纪的盲诗人荷马利用一大堆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创作了《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洋洋大作,以着无穷的想象力,向人们描绘出公元前13世纪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和希腊英雄们的命运,创建了一个个不老的传说。

  《山海经》、《荷马史诗》自然不算小说,然而,正是因为人类想象力的存在,虚构之刀才得以产生,小说才得以逐渐形成,而所有的小说都在描述虚构的事物,甚至迷离的世界。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历代小说家笔下的文字无一不是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原型,然后经过想象力这一最高的形式,构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物。

  二、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  在一般的小说体裁中,主人公大多是人,虽然里边故事可以蜿蜒曲折,可以感人落泪,却始终贴近我们存在的世界。

倘若将主人公换上非人类的面孔,定会给读者以全新的视野,毕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呆久了,也想呼吸一下新奇怪异的空气。

于是小说家就将他们的想象力扩大,扩大,再扩大,发挥到了极至,创造一个个未曾有过的全新的世界,那里有着神魔鬼怪、童话宫殿、玄幻武侠,也有着外星人、变异生物、史前巨兽,等等。

  先人的想象力可谓惊世骇俗,远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其中,即描绘有神怪与人类的交往。

到了六朝小说,神仙多而全,绝对可与西欧诸神相提并论,比如有掌管不死之药的西王母;有长着长长的指甲,三次见沧海变桑田的麻姑;也有吹着玉笛、驾着凤凰飞向茫茫天空的弄玉。

而至明清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承恩的《西游记》,陈仲琳的《封神演义》,无一不是奇书巨作。

  《西游记》、《封神演义》在西方文学史上,我们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文本,即《魔戒》、《伊利亚特》(即“特洛伊”故事)。

至于《聊斋志异》,这是我最为推崇的。

蒲松龄融集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凝聚自身非凡的文学天赋与想象力,毕一生之精力创作出了这部旷世奇书,其想象力丝毫不比外国魔幻的想象力逊色。

  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大学教授九迪•蔡曾说:“现在美国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文章都是教女人如何在男人面前保持性魅力,而在300年前封建闭塞的中国,蒲松龄竟然已经写出了像《恒娘》这样的小说

妻子利用性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握在手心。

17世纪中国作家写出可供20世纪美国妇女行为参考的小说,太神奇了。

”  还有《狐梦》,据说这是蒲松龄在毕家时写下的,毕怡庵做了个与狐女相恋的美梦,后来狐女请毕怡庵求蒲松龄把他们的事写下来,让她跟狐女青凤一样传世。

后人研究《聊斋志异》时,查过毕家世谱,却未曾发现这位毕怡庵。

想来这个人是蒲松龄创造的,他做的梦就是蒲松龄的梦,而《聊斋志异》正是这位天才作家的想象才能和创造才能融汇而成的鬼斧神工之作。

  每个伟大的小说家都是伟大的造梦者,他们穿梭在梦境与现实中,就像是庄子对梦境与现实都存在怀疑似的,小说家也在质疑眼前这个虚虚实实的世界。

也因有了这些似真似假的梦境,才出现了伟大的作家和作品。

  创造这样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不仅需要极高的文学造诣,还需要惊人的想象力作为保障。

小说家在讲好“故事”的同时,也能把笔下的奇异角色以文字形式的形象直观展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某些作品,因事隔久远,故事情节大多忘怀,脑海中却依然留下那些奇异角色的鲜明形象,这就是它们魅力的所在。

而这一切,则需要作者强大的想象力作为支持,或者说,因为作者超人般的想象力,才使得作品更加出色,使得笔下人物更加鲜活。

  写到这里,值得一说的是,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帝国以及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也不能见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类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应当保卫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不用我们多说,透过三大定律,我们能够窥探到这是个神奇而有秩序的科幻世界。

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不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未来世界,而且建立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学,以及机器人行为守则。

他的小说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贯串起来,却是一部伟大的长篇史诗。

藉由银河帝国的兴亡史,阿西莫夫关注着人性与政冶、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而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着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了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三、从宏大叙事,到个人体验  除了魔幻、科幻、武侠等幻想性小说,其他类型的小说文本照样需要非凡的想象力。

大凡优秀的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着重的不只是一个点,或一条线的描绘,而是注重整个面或整个空间的描绘,把宏大的“世界”展示在我们面前,像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的大观园展现旧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托尔斯泰通过《战争与和平》解说一个完整的世界,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通过《罪与罚》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纵观小说发展的历史,19世纪是大师层出不穷的时代,也是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到达顶峰的时代。

像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还有狄更斯的《双城记》、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他们的小说当中,人的命运就是世界的命运,人物带动着他的整个世界。

而到了20世纪,小说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故事的简化。

此时的小说家们绕过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高山,不再单纯地复制世界,而是通过个人的体验、超凡的想象力和小说技巧,赤裸裸展露出现代社会的层层面面,并涌现了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魔幻主义、荒诞派、意识流等文学流派。

  有人把20世纪以前的小说称为“反映论”,指其如实的反映生活。

由此,可以联想到,例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就是描绘日本平安时代宫廷的腐糜生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马克思称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一面镜子,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却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想象,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遵循着“反映论”,无论大学还是中学,老师讲授语文课,往往都要从课文里抓摸什么东西出来,美其名曰“中心思想”。

而这种教育理念更是牢固扎根在绝大部分人的脑海中。

  然而现代主义小说则截然不同,小说家认为现实世界是无序的,不可知的,荒谬的,因而也就没有统一的中心思想。

  现代小说家在探索人类社会的同时,发现了人与世界之间有着一道鸿沟,而这鸿沟意味着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

现代人在世界中开始感到了陌生,并对周围一切都不信任,都有着疏离感。

因此,小说家退位到了自己的世界,成了“孤独漂泊感”的写照,他们也开始叙述着一个个“心灵探索与漂泊”的故事,比如卡夫卡的《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纳博科夫的《洛丽塔》、鲁迅的《阿Q》、钱钟书的《围城》。

  从宏大叙事转入个人体验,小说创作顺利完成了虚构文本的使命。

就好像高尔基那段经典的“创作心得”:“科学工作者研究公羊时,用不着想象自己也是一只公羊。

但是文学家则不然,他虽慷慨,却必须想象自己是一个吝啬鬼;他虽毫无私心,却必须想象自己是一个贪恋的守财奴;他虽意志薄弱,但却必须另人信服地描写出一个意志减轻的人。

有才能的文学家正是依借这种十分发达的想象力,才能常常取到这样的效果;他描写的人物在读者面前要比创造他们的作者本人出色和鲜明得多,心理上也和谐、完整得多。

”  四、不可思议的预言维度  从《源氏物语》算起,长篇小说已经整整有一千年历史了;如果从笔记传记算起,小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到三千年以前,甚至更久远。

试想一下,数千年来,什么样的故事别人没有人写过

什么样的道理没有人讲过

即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故事的场景变了,有些道理的叙述变了,但故事的本质始终没有变化,仅仅换汤不换药,却无法推陈出新。

这个时候,一些小说家就在他们的小说中蕴涵着超乎常人的预言感知,以这种想象力的极至充分展现人类生存与社会运转的未来可能性。

  论及小说的预言维度,首推人选当然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卡夫卡都称得上现代主义小说家中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他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可以说,他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最早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

所以从文学的角度理解20世纪,卡夫卡是第一个无法绕过去的作家。

这种重要性可以说在今天已经成为文学界的一种共识。

  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现代人的希望与恐惧,忧患和矛盾,存在与未来。

经过了整整百年,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卡夫卡的世界与任何人的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未实现的可能。

当然这个可能是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它好像预兆着我们的未来。

而卡夫卡通过他的小说,就像是画了一个“未来的世界图”,他抓住存在的可能限度,告诉我们人与世界的错综复杂的可能。

因此,卡夫卡的想象力堪称20世纪人类想象在可能性限度的极至。

  从奥登、加缪、博尔赫斯、昆德拉,到余华、格非、残雪、谢有顺,世界上数不尽的文学家、评论家都试图解析卡夫卡的小说世界,然而,按照传统的现实立场和现实角度根本无法进入他的小说世界、精神内心。

卡夫卡在他的小说里边,展示的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一种预言性。

而从整体上说,卡夫卡提供的是关于人类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的未来可能性的想象,他可以称得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

  此外,我们还必须谈及美国南方的史诗作家威廉•福克纳。

  福克纳的小说给人一种阴郁甚至痛苦的感受,这是因为一种来自现代人的内心冲突的悲剧品质贯穿着整个文本。

因此,加缪称赞他是我们时代惟一真正的悲剧作家,而美国学者俄康纳认为:“福克纳最辉煌的时候,是他在处理他骨子里深受撞击的题材与观念的时候。

”这种内心的冲突,最终也是观念的冲突,福克纳用他的小说打开并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内心,成为了一位对人类精神有真正贡献的大作家。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福克纳一生中几乎只讲着一个故事,就是关于约克纳帕塔法的故事。

“约克纳帕塔法”,这是福克纳虚构的一个地方,它是一个印第安词汇,其词义翻译为“河水静静地流过平原”。

  福克纳的文学野心是巨大的,他说:“我有一个巴尔扎克的野心,想把整个世界都放进一部书里。

”所以,他在约克纳帕塔法故事放进了一个关于美国南方的颓败历史,即一个旧制度和旧秩序的瓦解和慢慢消亡的历史命运。

这种以虚构的王国支撑起一个宇宙,从而实现大叙事,实现怜悯与关怀,中国学者也就有意无意地将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和沈从文的湘西进行对比。

因为沈从文就以着湘西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刻画出了现代中国农村生活的整个面貌,甚至写出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处境。

  卡夫卡、福克纳他们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预言,而对人类未来事物的预言,我们不得不提及“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

相信看过《从地球到月球》的人都会感到震惊,凡尔纳预言了“阿波罗13”登月,除了运载工具是“空想”外,登月时间、路线乃至运载工具发射地点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还有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倪匡、叶永烈,在他们几十年前的小说当中预言的未来事物,今时今日,许多都变成了现实。

其实不光如此,卫星、电视、计算机、电话等等在现在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在科幻作品中都能找到原型。

显然,这虽然是对科幻小说家想象力的一种考验,但也使得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更具有魅力。

  五、小说想象力的平原  19世纪以前的小说,是把现实和理想两个世界融合起来,统一起来,取得一致;而现代主义的基础是怀疑,对社会发展、对人类存在的怀疑,然后以想象虚构的文本张力,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双重性。

所以,有人称20世纪是一个不断突破以往小说定义的时代,小说的革新性和先锋性达到了空前的鼎盛,这对于那些反叛传统、刻意创新的小说家而言绝对是件好事,但成为一个好的小说家也越来越难了。

  文学世界的变革跟时代也是密切相关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尼采的“唯意志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全球范围内引爆了一场人文科学的大变革,而文学也实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裂变,从现代到后现代,从超现实到魔幻现实,从意识流到荒诞派,从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一拔又一拔,一浪又一浪,大师巨匠层出不穷,星光璀灿蔚为壮观。

  以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这就是小说的丰功伟绩。

随着小说叙述的裂变,20世纪小说家的想象力不再仅仅局限于他能否虚构出一个引人入胜、精彩绝伦的故事,或能否预言出人类和社会生存的未来可能性。

小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对于小说本身而言,它还需要文本实验上探索与创新的非凡想象力。

与此同时,你若没有自己的时间哲学,没有独树一格的小说规范和美学,想在20世纪成为卓越小说家是不可能的。

  近两年来,在持续的阅读、思索和写作当中,面对卡夫卡、乔伊斯、伍尔芙、加缪、福克纳、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作家,无可置疑,他们强烈的文本意识和非凡的想象力一次次折服了我。

然而,我更感兴趣的却是他们的小说形式。

他们在文本实验上,不仅完成了小说结构和小说建筑形式的历程,而且蕴涵着某种精神内核的形而上的质地,而这一点恰恰是他们非凡想象力的体现。

  论及文本实验的非凡想象力,就不能不谈到“天书”《尤利西斯》。

(关于“天书”,萧乾、文洁若夫妇认为真正的“天书”应属《芬尼根守灵夜》。

乔伊斯用了17年写出《芬尼根守灵夜》,他说:“这本书至少可以使评论家忙上三百年。

”事实确实如此,萧乾、文洁若夫妇毕生研究意识流小说,研究伍尔芙,惟独乔伊斯是无法绕过的。

他们翻译出《尤利西斯》,却无法读懂《芬尼根守灵夜》。

)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这个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叛徒”,他的一生就是扮演了一个小说的破坏分子,因为他比谁都更加清楚,破坏小说的实质就是建设小说,破坏条条框框的实质就是创造新文本,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优秀小说家所必须具备的非凡想象力。

  从情节和结构上看,《尤利西斯》并不难懂。

晦涩的真正原因是意识流技巧以及多重的文体实验,全书每一章节的文体都与其他章不同,其叙述手法几乎包容了现代主义文学中所有的创新手段,现代主义的任何新鲜花样它都有,堪称登峰造极的文体实验。

以至后世的文学家、评论家给了《尤利西斯》至高无上的赞誉,“一部结束了所有小说的小说”、“20世纪最伟大的英文文学著作”、“20世纪的《圣经》”。

  关于《尤利西斯》的神话结构,英国学者彼得•福克纳则认为:“《尤利西斯》不是一部神话著作,而是一部小说:不是要用现代的语言来再现奥德赛的神话,即关于航行和回归,甚至是父子相寻的神话,而是从根本上怀疑现代人是否可能具有神话般的幻想。

它不是接受神话,而是幽默而绝望地运用神话而已。

这不涉及对神话世界的认可,而只是‘对它提出疑问’。

”也就是说,《尤利西斯》是反神话的,它最终其实告诉读者,现实生活中只有琐碎、平庸、混乱、无意义,只能有忍气吞声不敢找情敌算帐的布卢姆,只能有摩莉式的荡妇,只能有萎靡不振的斯蒂芬式的虚无主义者,而不可能真正有大英雄尤利西斯和他忠贞不渝的妻子以及不畏艰险的儿子。

现代人可能连关于神话的幻想都没有,而一切秩序、连贯性、统一性只存在于文本的想象世界中,只是一种人为的虚构的产物。

  欧美文学界历经了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罗伯•格里耶等人,小说叙述完成了文本实验的革新、突破与终结。

而在中国,自梁启超、王国维以后,我们所说的“小说”就是一个西方概念,指虚构的“故事”或“叙事”,是个人想象的产物。

这种文体在西方经历了从诗史到浪漫传奇,再到虚构故事和叙事的演变。

近代的中国,小说发展达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期,鲁迅、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林语堂、郁达夫、张爱玲、钱钟书、丁玲、冰心等作家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主义作家。

  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代的小说家却如同当代的诗人,普遍缺乏想象力。

小说创作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个人主义相关,与出版商和市场消费相关,鲜见小说家真实心灵的折射,或梦幻世界的超自然想象。

就以中国来说,数以千计的小说家每年创造出来的各类文字洋洋洒洒塞满了大大小小的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而每年出版的小说更是汗牛充栋。

论创作数量,中国可谓世界一绝、硕果累累,可是,这说明中国的小说家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吗

当我们面对“新写实”成为文学主流时,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假如所有的小说家越来越痴迷于描述鸡毛蒜皮、繁杂锁屑的话,那是怎样一个悲哀

我不是怀疑当代小说家的想象力,而是怀疑当代文学创作的现状,太多的跟着市场走路,太多的避“重”就“轻”,太多的“小资情结”。

  在80年代那场突飞猛进的新文学浪潮里,虽然涌现了马原、余华、莫言、格非、苏童、残雪等一大系列先锋小说家,而到90年代中后期,这些先锋作家却销声匿迹,烟消云散了。

随后不久,又涌现了韩东、陈希我、毕飞宇、须一瓜等第二代的先锋小说家。

然而,这些小说家都挖空心思另辟蹊径,想必是前辈大师们的作品无论在文本叙述上还是思想内核上都已到达无法超越的高度。

虽然每个小说家都希望重建宏大叙事,野心勃勃想写出《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皇皇巨著,或者写出《城堡》、《尤利西斯》这样的终极文本,心底里却又不敢跟大师们正面交锋。

  小说家的想象世界,好比一道无头无尾的白墙,经过了数千年的涂画,这道墙上涂满了色彩斑斓、意味无穷的画面。

现如今,墙下站满了翘首凝视的人群,他们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因为放弃了想象力的操练,当代小说家以呈现日常所见为满足,并在大众阅读口味的驱使下,变本加厉地将文字进行“照相式”的模写,闭门自封“新写实主义”。

不难理解,想象力在这里即使需要,也仅作地面上的匍匐,其匮乏程度可谓不堪入目。

  杨邪先生写过一篇《破坏小说》的随笔,他反复质疑:“为什么只能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

……一个小说可不可以没有人物

一个小说可不可以不讲故事

一个小说可不可以放弃细节

”显而易见,这是个颠覆文学传统的极为尖锐、极为先锋的问题。

对于这样看似荒诞无比的提问,相信每个人都会忍不住反问:“如果这样,小说还剩下什么

”我可以替杨先生回答:“叙述。

”事实上,小说的本质就是叙述,小说在历经无数次变革之后,又回到了叙述本身。

  从20世纪一脚跨进21世纪,我们就像是经由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突然步入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社会,小说家的声音退出了他们的小说,甚至他们的时代。

在大批量的小说生产线上,似乎越来越多的写作者仅仅需要建设拥有市场、拥有卖点的虚幻而空洞的世界,如缠绵复杂的爱情故事,如神鬼乱舞的魔幻世界,如无病呻吟的残酷青春。

此时的社会,激情、理想、梦幻皆被排斥,趣味则更倾向于生活化。

  难道小说家的想象力濒临末路,预言维度没有了,文体实验也没有了

难道正如人们担忧的,“21世纪,没有经典的时代”

难道所有的小说家都甘心成为生产线上的工人

  在全球化、市场经济下的后工业时代,如何开拓小说创作的想象力,如何在小说中创建一个乌托邦理想王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因此,面对这个钢筋水泥、喧嚣与骚动的现代社会,我们只能静下来重新思考,文学的意义和出路在哪里

怎样才能维持一个精神可以自由呼吸、想象力可以自由延展的空间

这是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所有文学创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2006年1月2日  责任编辑: 王大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