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福建龙岩美景导游词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哪里有福建十二篇导游词?

鼓浪屿位于福建厦门市。

是国家5A级旅游景点,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后来在明代改名为鼓浪屿。

鼓浪屿也被称为“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鼓浪屿风景区的主要景点有:鼓浪洞天,英雄园,钢琴博物馆,日光岩寺,郑成功纪念馆等等。

厦门不仅因它的美丽风景出名,也因它的文化出名。

这是一个很值得去观光的地方。

永定土楼导游词

振 成 楼--土楼王子永定土楼导游词游客们好,欢迎来到永定县土楼群

我姓陈,大家就叫我陈导游吧。

在到达永定土楼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永定土楼。

永定土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

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

土楼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

永定客家土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

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

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形成让人“消魂夺魄”的奇特景观。

到站了,请大家下车。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高大的土楼名叫“振成楼”。

请大家跟着我进来。

请看,振成楼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

振成楼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林氏家族十九代林在亭的后裔兴建的。

现在,我给大家讲讲林氏家族创业史。

 烟草工业的兴起成就了林氏家族的财富积累。

  林在亭因当时家境贫穷,生有三子,长子名 德山、次子名仲山、三子名仁山。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率三子至永定抚市亲友家刻苦学艺——打烟刀。

  早在北宋年间,我国由菲律宾引进烟草,时称瑞草,后从南雄地区引进永定县,又称南雄烟,那时烟草就成为该区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氏三兄弟当时看准烟草走俏个国的时机,抓住机遇,回家乡洪坑自行经营,以3个银元起家,办起了第一家烟刀厂,字号“日升”。

三兄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以质量、信誉为宗旨,因经营有方,3年中先后在邻村创办起10数个厂家。

老大负责在各厂检验质量,老二负责外采,老三负责推销。

由于烟刀的工艺独特、价廉物美,产品走俏全国。

三兄弟在广州、上海等城市设点推销,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了大富翁。

  三兄弟致富后,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为乡邻做了不少公益事业。

1923年民国总统黎元洪赠匾“里党观型”印缘于此。

龙崆洞导游词

龙硿洞风景区导游词  各位来宾:  你们好

我是景区导游员,欢迎各位来宾来到中国南方龙文化发祥地--龙岩来观光旅游。

现在,我们来到了作为中国南方龙文化起源地之一的龙岩龙硿洞,在这里,我衷心的祝愿,祝大家在龙硿洞风景区游览得尽兴、开心。

为什么说我们龙岩是南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呢

这个问题,等一下我们可从洞内找到答案。

  龙硿洞是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龙岩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

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是一个原野型溶洞山林风景区。

目前全世界约开放了1000个风景旅游洞穴,我国已开放了278个,据国家溶洞专家考证,龙硿洞是我国特大溶洞之一,也是我国植被保护得最好的一个溶洞。

洞内已探明的有8个大厅,16个支洞,最为神奇的是,洞内有一把龙伞,为国内仅有,全世界也只有两把,等到了洞内,我们再让朋友们详细品味,洞内游程约1个半小时。

洞内潮湿,为了你们的安全请不要随便触摸电器,攀高,不随意走动,不在洞内吸烟,乱扔杂物等,争当文明游客。

  请大家抬头看,洞口处石壁上留有一行红色的毛笔字,上面写着:“中央直属三民主义青年团,1944年12月”, 根据台湾籍著名学者、原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等专家考证,此字迹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闽西的台湾义勇队有关。

台湾义勇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在大陆生活的台胞组成的、有正规军编制的抗日武装队伍。

1939年1月成立,队员包括从闽、浙、皖等省召集而来的台胞,总人数为381人。

台湾义勇队主要开展了宣传鼓动、对敌开展政治工作,即用日语、闽南语向日军及日军台籍士兵喊话、收集敌伪情报、参与审讯俘虏以及开辟战地医疗,袭击敌军等等。

台湾义勇队转战浙、闽各地,1942年10月移驻龙岩。

这些字迹是当时陈唯奋区队长率领7名队员游览龙硿洞后留下的历史印记。

其中有一位名叫张士德的,1945年8月当日本宣布战争投降时,在台湾升起了台湾光复后的第一面国民党党旗。

  这里还有一块残存的碑刻,明代崇祯17年即1644年的游人的题刻。

  首先映入眼帘的景观是“三仙门”,相传很久以前福星、寿星、财神三位神仙乘坐三头白象结伴云游此地,他们凭借神力打开了三个洞门,分别命名为“幸福门、平安门、招财门”。

朋友们,你愿意走哪一道门呢

有一位作家说,这可是一个岁月之门,进了这个门,就进入了时光隧道,进入3亿年前的时空当中。

  大家别急着走动,先适应一下洞内的光线。

  大家脚下的游路都是用鹅卵石铺成的,对脚底有按摩作用,这是目前全国溶洞中独一无二的设计。

  请看右边是张 “龙床”,上面左悬右挂的石幔如同蚊帐,中间突起的是枕头。

回过头看,这是一朵海石花,它是由于岩壁裂缝渗透出的碳酸钙水蒸发结晶后的石灰华物堆积而形成的。

因样子象花朵,所以在地质学上称之为石花。

旁边还有一头牛,这是牛鼻子、牛角、牛眼睛。

  好请大家往前走,请看对面,是“高峡飞瀑”,可见一股水流从洞顶直泻而下,看,这里还有一对仙人在翩翩起舞,男的胸膛宽阔,脚步矫健,女的头接洞顶,身穿裙子,有人说他们正伴着高山流水声的优美旋律跳起了《华尔兹》。

从地质学讲,这两个景观都是洞壁的石灰石渗透出的碳酸钙水沉积所形成的。

请抬头看,洞顶有两只天狗,传说是仙女的宠物,它们也似乎在翩翩起舞。

龙硿洞共有三头象,是福、禄、寿三仙的坐骑,请看,这是头小白象,它正竖耳摇足,好象在对我们点头致意,那么另两只象在哪里呢

  这就是另外两头象了,请来宾们判断一下它们的主人是谁。

这头颔首垂鼻而又身躯庞大的应该是财神的座骑,这头张开眼睛的应该是寿星的座骑,刚说的小白象就是福星的座骑。

  请抬头看,山崖上有只雄鹰展翅欲飞,由此可见一道外界自然光从洞顶折射进来,形成了“一线天”奇观,这是洞内唯一的一道自然光线。

  这是一条贯穿全洞的地下暗河,它若隐若现时聚时散,龙硿洞分上、中、下三层,层层叠叠,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暗河,贯穿全洞,时隐时现。

  据龙岩县志记载,龙硿洞早在唐代就已被人们发现。

现遗留下来有文字记载的是明代及清代的碑刻。

以前,人们是打着火把进来的,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洞,人们钻进去才能到达下个景区。

有二位厦门知青曾好奇地由此进入,不料却迷了路,过了六天,他们才被当地农民发现,救了出来。

  现在到了龙宫。

它是龙硿洞最大的大厅,可容纳几千人,分为前后厅。

这里是它的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洞顶直泻而下的水柱,此水柱不论外界的旱涝,水量长年不变,称为“孽龙吐水”,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传说东海龙王之子小黑龙常年在外胡作非为,被龙王爷捉拿归府,适逢龙岩大旱,惩罚到这,将功赎罪,常年吐水,以灌溉这片梯田,这些梯田被后人称作是“仙人田”。

这两个景观因为很形象,许多游客还以为是人工所为,其实“仙人田”在地质学上称为云盆。

水柱是由于石钟乳与洞顶交汇处水量较大,造成钟乳被冲破而形成的。

透过水柱可见一条狗俯卧在岩石上,头和尾巴清晰可辩,旁边还有拖着尾巴的猫正对着它嬉戏玩耍,活象一幅“灵猫戏犬“图。

请朝右看,整个洞壁宛如一幅绘画大师笔下的浮雕壁画,画中有高山流水,有树木丛林。

瞧,高山上还有一位美女正在享受森林浴。

据说能在画中找到美女的游客,一定会拥有如意的情侣。

所以,这幅画又称“姻缘图”。

  回头看,层峦叠嶂的山峰中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称为“旭日东升”,真有江总书记“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诗意。

请看这水中倒影,山峦如梦,碧水含情,人称龙硿洞是洞中桂林,就是指这洞里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

俗话说,移步换景,请大家变换不同的角度,欣赏龙宫美景。

  请看,这是“神牛戏水”。

大牛露出它大大的背脊,小牛俯卧田间,分明是劳累了的耕牛正在休息。

请大家往对面看,这象什么

这是一朵倒吊的玉兰花,其实这是根石钟乳,地质学上像这种悬挂在洞顶由上而下生长的称为石钟乳,共有水柱状、钟乳状、挂灯状三种形态。

相对地,这种由地面往上长的称为“石笋”、形态有柱状、塔状、笋状、莲藕状,我们刚参观的大牛就是莲藕状的石笋。

看,这玉兰花在往下长,石笋在往上长,每一万年长二十厘米,他们最终将连接在一起。

当石钟乳与石笋连接在一起时,地质学上又称为石柱。

  溶洞内由石钟乳、石笋、石柱构成千姿态百态的奇观,成因奇特的还成为地质之谜。

由瓜果园旁的一个小洞爬进去,里面有许多斜长的石笋,它的成因极其奇特,洞内还有一石钟,是由于石灰华物堆积所形成,敲击时发出空洞声。

这两景观虽还没开发但却是龙硿洞的二件宝物。

  大家请看,这象什么

它是只迎宾雄狮,好象在说欢迎各位的到来。

  请看对面的三根石笋,犹如福、禄、寿三位神仙正在谈论仙道,称为“三仙论道”,此外,上面还隐约可见一幅“八仙过海”图,请大家分辩一下这八位神仙分别是谁。

(谁能把8位神仙的名字全说出来,我们会给你一个小小的奖励。

)这里是水晶塘,塘顶仿佛有许多虾兵虾将行走其间。

那里有只倒挂的神龟,好象在对着水面照镜子,又好象在窥视太上老君炼丹炉上的仙丹。

请看对面,那烈火熊熊的就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旁边白色灯光打照的就是太上老君。

水晶塘下有条地下暗河,与我们前面看到的暗河是同一条的,这暗河终年不见天日,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河水会不定期涨潮,据说能见到涨潮的人可交上好运。

是什么原因造成涨潮的呢

据地质学者推断,可能是水晶塘上层一些原来互不相通的含水溶洞壁之间因受溶蚀而逐渐向水晶塘或平湖洞靠拢,当隔离层太薄时,水的压力将冲破岩洞壁,与之相通的上层溶洞水泄至平湖洞引起涨潮。

目前,地质学者正再进一步研究,以破解涨潮之谜。

这个迷,也是世界洞穴研究的一个难题,使龙硿洞在世界洞穴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沿地下暗河逆流而上,就是新发现的平湖洞,里面共有石燕洞、水晶宫、仙人采石场三个大厅。

以后,我们将在此蓄水,让游人划船进去参观平湖洞。

  这里是龙宫的后厅,请看这些石柱、石笋构成的景观,这头接洞顶,身披黄袍的不用说就是龙王了。

传说很多年以前,这一带闹起了旱灾,百姓来到龙硿洞祈雨,心诚则灵,百姓的一片诚心感动了龙王与观音,他们同时显灵,龙王召来小黑龙常年播云降雨,送子观世音也大发慈悲,赐福百姓。

  这是一株千年古榕,它饱经风霜,枝繁叶茂,古色古香。

来宾朋友们请注意欣赏这水中倒影,寻找你心中的诗情画意。

如果你细看,湖中的水会越看越深。

龙硿洞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利于石钟乳发育,也有利于开发许多新的游览项目。

从榕树下走过时,请朋友们注意安全。

  眼前这根石柱子叫“擎天柱”, 柱底这座山叫“不周山”。

相传共工与颛须,为争夺天下,共工发怒撞倒不周山,折断天柱,还把天撞了个大洞,后来女娲选了天下最美丽的365块彩石,把天补好。

瞧,这上面还有女娲当年补天留下的痕迹。

这是“宝塔朝霞”,远远看去,上面的石笋象是一座矗立于高山之巅的宝塔,那红色的灯光便是朝霞。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参观,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如此奇特的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据科学考证,三亿年前,这一带是汪洋大海,古老的溶洞因海水常年冲刷,又经三次地壳运动,才形成今天这样的奇观。

抬头瞧,这些五颜六色有规则的线条,就是当年海水冲刷所留下的痕迹。

由于这些痕迹很象布匹织锦,从地质学上讲,这些石块称布帆石,所以人们又称这里为布帆洞。

龙硿洞的布帆石显得特别的宽大与平坦、线条整齐优美,这在溶洞中是很少见的。

  请大家看,这像什么

这是只瘌蛤蟆。

俗话说瘌蛤蟆想吃天鹅肉,天鹅吃不到,瘌蛤蟆一气之下就把洞内的蚊子都吃光了,所以洞内一年四季都没有蚊子。

  好,请大家随我来,那尖嘴黑眼的是美猴王,正对着岩壁冲撞,称为“猴王撞壁”。

传说美猴王三次打死变成凡人的白骨精,唐僧念起紧箍咒,猴王头痛难忍便直往壁上撞,把海里的金鱼也吓得冲出海面,瞧,那边就是金鱼,那是鳍,那是尾巴。

  回头看,这是石船运煤,那周围的白色岩石就是船,上面黑黑的便是煤炭。

龙岩是福建的产煤大市,其储量在全省排第二。

这石船正在运煤炭呢。

据地质考证,“石船”为洞底溶蚀残留的石灰岩造型,而“煤”则是地下河沉积的碎屑堆积物。

  眼前这座山叫狐狸山,瞧,这是狐狸的头,那是它尖尖的嘴巴和竖起的耳朵,旁边还跟着一群小狐狸。

常言道:再狡猾的狐狸也藏不住它的尾巴,大家不妨找一找,它的尾巴在哪里

  这里是石蛙,它蹲在巨石上开唇鼓舌。

  请往这边看,这多象一幅天气预报图,中间突起的便是雷雨区。

  龙岩人称此洞为龙硿洞就是根据这条巨龙而命名的,请抬头看,这条巨龙的龙头清晰可辨,龙身延伸在整个洞顶,那么龙尾在哪里呢

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这个洞因为有这个龙头,当地人称之为腾龙洞,七十年代,龙硿洞外的一个村叫龙康村的村民便在这里放映过一场电影《江湖赤卫队》,音响效果达到了绝妙之境。

  洞顶崩塌物的堆积也是景观的主要成因之一。

请看,这是只“和平鸽”,那是它的头,这是翅膀。

据专家分析,“和平鸽”与美猴王、瘌蛤蟆都是洞顶塌落的石灰岩块休。

  “农业学大寨”。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洞外的村民进洞挑磷肥、开会、看电影等活动后留下的,龙硿洞在唐朝时已被人们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城郊的龙岩洞,新罗在唐朝时叫苦草镇,隶属漳州府,唐天宝年间,当地文人发现了龙岩洞和龙硿洞,因两洞内有神奇的龙的造型,使得从东汉两晋年间从中原地带迁移到龙岩的人们欣喜不已,在汉人来这一带开基之前,这里居住的是百越族人,他们是以蛇为图腾崇拜,中原汉人是以龙为图腾崇拜的,自从发现了龙岩洞和龙硿洞后,当地官员上书唐明皇,要求把当时的新罗县更名为龙岩县,唐明皇一纸诏书,改新罗县为龙岩县,据说当时还是由大学士李白起草的呢,这便是龙岩地名的由来之说。

来这里开基立业的汉人,他们是从中原黄河的支流洛水一带迁移来的,学术界称之为河洛人,他们把龙文化演绎到百越族,龙文化又沿着九龙江,沿河流下,传播到闽南、东南亚各国,所以,据有关学者推测,这里,正是南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

  这是一只石雁,它与雁石镇河中央那只大雁本是一对鸳鸯雁,相传很久以前,离洞口20公里的九龙江边有个渡口村,那里蝗虫成灾,这对鸳鸯雁帮助百姓扑灭了蝗虫,灭完渡口村的蝗虫后,一只雄雁应邀来到龙硿洞帮助龙宫里的海龙王灭蝗虫,为了彻底帮助海龙王消灭蝗虫,这只雄雁便一直守候在龙硿洞,天长地久,这只雄雁便成了化石,而雌雁只能伫立在河中央苦盼亲人早日回归。

人们为了纪念这两只大雁,就把渡口村改为雁石镇。

  请回头看,这灯火澜珊处被人们誉为“山城夜色”。

眼前那东倒西歪的岩石就是喝醉酒的八仙,传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惊动了龙王,龙王特意在此设宴款待他们,八仙一时高兴喝得烂醉如泥,只有铁拐李稍微清醒一些,我手电筒打照的就是铁拐李,他仿佛在沉思。

  请往这边看,这是一头凶猛的鳄鱼,它正在保护此幅天然的壁画。

大家想象画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还有人说是一幅李白醉酒图。

苦草镇更名为龙岩的诏书据说是李白起草的,后来,李白得罪了杨玉环,李白被逐出长安城后,常醉酒当歌,龙硿洞龙王感其为龙岩改名起诏有功,特把李白醉酒图铭刻于此,以示纪念。

其实,这里要向朋友们解释的是,在地质学上说,这些都是按摩石景,是溶洞中最有科学价值的岩石景观,它是硅质结核与灰岩一起被地下河磨蚀光平后,由于硅质结核的颜色比灰岩黑,它们的色差使得不同的岩石在弱光照下,现出出美丽的天然岩画,形成了按摩石景。

  请抬头看,这是二郎神,有道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孙悟空凭借七十二变大闹天宫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为防万一,王母娘娘请来七十三变的二郎神,变作一只小狗,把守此要道,看护蟠桃园。

  这是个马头,来宾们,不妨用手摸摸它,相信它能保佑你马到成功。

  我们现在到了蛇洞,对面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蟠桃园外那绿色灯光打照的就是青蛇。

那么,白蛇到哪里去了呢

哦,白蛇被压在雷锋塔下。

往右看,那绿色光打照的就是雷锋塔,旁边是法海和尚和他的金钵。

  这巧妙的蛇洞可谓龙硿洞一绝,青蛇、雷锋塔、金钵、法海都是石笋,它们在一起使人们自然地想到民间流传的《白蛇传》,岩石造景性之强,堪称龙硿洞又一大特色。

  抬头看,这里有只孔雀,这是它的尾巴和脖子,那头伸向洞顶饮水的神态,被称为“孔雀饮水”。

  请再往下看,便是“雪山飞流”,它是石灰石华物沿着洞壁的沉积,闪闪发光,在灯光的打照下,显得形态逼真。

  在这里,我要给朋友们介绍一下,我们的祖先过去是居住在洞穴里的,那么,龙硿洞是一个天然的神仙洞府,过去有没有居住呢

其实,福建省考古队在1988年来龙硿洞采集到2000至3000年前,也就是在商周至秦汉时期,这里已有人居住了,住的是什么人呢,是本地的百越族人。

随后,因龙硿洞地处偏僻,洞内又神秘莫测,随着当地百越族人自生自灭或另迁他方外,间或有少数村民(从中原迁移而来的河洛人)入洞内采集石珠,碾成粉末来制造火药,或者收集兽粪当作肥料外,几乎与世隔绝。

唐代时,人们便发现了神奇的龙硿洞,360多年前的明代崇祯年间有人来此游览,清代有太平军在此活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有台湾义勇军队员前来游览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雷锋塔后有一小洞,钻进洞葡匐前进约30米就是新发现的“三潭洞”,此洞内石笋挺立,石钟乳密布,洞高约50多米,满壁的石钟乳洁白如玉,似喷涌的玉泉飞泻而下直达洞底。

三潭洞是已发现石钟乳保存最好的景区,一旦开发出来,其前景可观。

  不用说,这就是石钟了, 它高3米,宽1.5米,常言道“木鱼撞钟”。

传说这木鱼及白金钟,是龙宫里龙王祈雨时用过,当时,龙王与百姓一起焚香祈求上苍降雨,其诚心招来观世音大使显灵,一时,鼓乐齐鸣,龙王大发神力,石块做的木鱼也把石钟给敲响了。

  这里是“无底洞”,它呈螺旋式下伸,手电光照不到底,深不可测,洞底估计是龙硿洞的第三世界。

龙硿洞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地壳间歇性上升运动,相应发育了上、中、下三层溶洞。

洞与洞之间靠竖井及斜洞相通构成盘旋曲折的立体网络。

  现在我们要到前面去寻找龙尾。

在龙硿洞5.4万平方米的总面积中,宽敞处可容千军万马,狭窄处只能一人穿过,是一个迷宫型洞穴。

  不知大家饿了没有,这里有根玉米棒,非常的形象。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龙尾巴。

由此可见这条龙的身长足以贯穿全洞。

开发以前,游客是打着火把进来参观的,出洞时常会敲下石钟乳、石笋回家做假山、盆景,留给后来者这片伤痕累累的石钟乳,不知这些人再来参观时有何感想。

该如何保护资源呢

这实在是每一个人所应关心的问题。

  前面是石钟乳构成的龙门。

我们由龙门进去可到玉石洞参观。

  由这里探头进去,可见里面大洞套小洞,支洞无数,犹如一座地下迷宫,称为迷魂阵。

又因它形象地展示了龙硿洞洞套洞、洞叠洞的特点。

所以又称为“龙硿洞缩影”。

  仰头看,这是“绵羊走壁“,一头绵羊正爬行于洞顶。

  绵羊身子下面石钟乳与石笋交错形成“龙凤阁”,这龙凤阁有一个很怪的别名叫“谁敢不低头”,不过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谁不敬畏得五体投地呢

请大家过阁时要特别小心。

  这根斜靠着的石笋就是铁拐李的拐杖,当年铁拐李到龙硿洞参观,一时高兴把拐杖落在这里。

其实,这是根罕见的斜长的石笋,它是由于洞顶长年的迁移性滴水而形成的,抬头看,这竖洞里面还有铁拐李的道袍。

  从这条路进去便是田螺姑娘的住处。

这是一个探险之地,必须爬上两个陡坡才能见到田螺姑娘和她的恋人冬瓜。

  相传有位田螺姑娘长得楚楚动人,追求者络绎不绝,可她却偏偏只钟情一个叫冬瓜的小伙子,还经常变成田螺姑娘偷偷到冬瓜家为他洗衣做饭。

海龙王被他们纯真的爱情所感动,特意把这支洞恩赐给他们居住,两口子恩恩爱爱地在此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灵魂修炼成仙,躯体留在这里变成了化石。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冬瓜和田螺。

再往外还有田螺姑娘的“生命之门”。

  请看,这里是五指山,山下压着的便是美猴王,他正看着这只和平鸽,好象在诉说自己渴望和平,早日脱离囚禁生活的心愿,右边还有只神雕,粗壮无比,它是如来佛派来看守美猴王的。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龙硿洞的一大奇观——龙伞。

此伞张锦成盖,伞面钟乳密布,龙伞的成因至今还是一个地质之谜。

近年许多专家来此考察却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把龙伞是国内惟一的一把,国外在法国有一把,但不如这把圆,直径也比这把小,地质专家测定,龙伞两之间的半径之差不超过2厘米。

所以,这把龙伞是龙硿洞的镇洞之宝。

据说:“用手摸摸龙伞,就能一生走运”。

  朋友们,龙硿洞因龙伞和拐杖的成因及地下暗河不定期涨潮的奥妙使得它在地质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瞧,这里有只送客龟,千佛送客它正睁大眼睛看着我们,好象在说:再会,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来宾朋友们,龙硿洞神游就要结束了,穿过眼前这道布满钟乳的门洞,我们将沿地下暗河出洞。

参观完这座巧似迷宫的人间仙境后,不知你们的评价如何

原福建省副省长张家坤称其为“华东第一洞”。

一九九一年评选省级风景区时三十几位专家一致认为龙硿洞是全国特大溶洞之一。

  朋友们,当我们从长长的幽深的古洞来到明亮开阔的洞外,有没有恍若隔世之感呢

有人把这个洞比喻成时光隧道,因为我们刚才是重新回到了三亿年前的时空中,观赏到了三亿年前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神奇景象,朋友们,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

如果你还想让希望时空倒转的话,请下次再来。

好,龙硿洞的游览到此结束,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谅解,祝朋友们一路平安。

  龙硿洞是距离广东、闽南、江西最近的大型溶洞,但因开发较迟,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近年来,禁止了乱砍乱伐,封闭了附近的煤窑,治理了环境。

1991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94年以来加大了开发力度。

洞内原来只有一个进出口,不利于游线的组织,经多次勘测,打通了出洞口;同时积极发掘水的特色。

洞内挖池储水形成倒影,洞外筑坝堵水使洞内的暗河与洞外的溪流连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旅游风格。

  龙硿洞其实是个溶洞群,这个洞称为“大王洞”,有八九十米深,它的命名可能与太平天国有关。

据《太平天国志》记载,待王李世贤曾带6000名兵隐藏在龙岩与漳平交界处的深山老林里,估计具体地点就是龙硿洞,大王可能是待王的谐音。

史学界正待对此作进一步考证。

明代文学家、旅游家徐霞客曾来到距此不到10公里的漳平境内,因交通不便及龙硿洞尚养在深闺无人识,龙硿洞与徐霞客擦肩而过,不过,龙硿洞也因为当年养在深闺,很幸运地保持了她的原汁原味,没遭受到人为的破坏。

随着旅游事业发展,现在,却是天下闻名了,但我们已着力去保护她的美丽容颜,让更多的人们、让子孙后代都来享受美丽的、大自然的馈赠。

龙岩龙崆洞介绍

首先,纠正一下名称,龙崆洞的真名为龙硿洞.  龙硿洞,地处武夷山脉南段,位于新罗区雁石镇龙康村,距市区四十八公里,有“福建最好的旅游公路”直抵。

属喀斯特地貌,历史悠久。

据考证,此洞形成于三亿年前的古生代,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经三次地壳运动和间歇演变而成,为我国现已探明的特大溶洞之一和福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

  此洞早在唐朝时就已被发现,历代时有游人到此探奇访胜。

至今为止,龙硿洞已探明面积达五万四千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有两条画廊、八个大厅、十六个支洞、六十四处景观、三千余米游程,空间宏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时隐时现;洞连着洞,洞套着洞,层层叠叠,曲径通幽;大小石钟乳千姿百态,亦幻亦真,真可谓七情六欲皆备,瓜果稻菽飘香。

  仙气氤氲 洞口地处山坳,四周山石嶙峋,林木茂密。

洞口上方,原局长刘毅先生题写的 “龙硿洞”三个飘逸遒劲的大字,赫然入目。

入洞口处,为一个大小可容纳数十人的“三仙洞 ”,举首仰望顶壁上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字迹,据说是抗战时期部分台湾抗日爱国民众在此活动的遗迹,为这个天然溶洞增加了一丝历史的份量。

“三仙洞”前面,是“三仙门”,三门并列,左为幸福门,中为平安门,右为发财门。

俗话说,平安是福,迫不及待穿过平安门,抬头见右边石壁上一平坦开阔处如一张大床,“床” 上有石状若睡枕,人称“仙人床”,传说上“床”躺一躺可保一生平安长寿。

  沿着鹅卵石铺砌的小径往前走,便是很多风景区都有的“一线天”。

不过,这“一线天 ”有点神奇,仰头不见天,亦不见一缕阳光,只见一齿状豁口罩一团迷蒙的折射光,全洞采光通风皆凭此豁口,增添了洞里的神秘气氛。

再往前走,一幅“旭日东升图”展现眼前,气势宏大,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啧啧称奇中转入第一个洞中大洞“观音洞”,脚下是一块开阔、层迭的“仙人梯田”,田中水波潋滟,永不干涸;田埂蜿蜒,梯次清晰,映着红日白云,让人神思遄飞。

田端隆起一卧石,状若一大一小两只耕牛正卧于一汪清水中互舐休憩。

一尊钟乳观音,白衣素裹,婷婷玉立。

  入“三仙门”,过“仙人床”,走出“仙人田”、“三仙论道”、“八仙过海”又迎面而来,以仙名景,伴以迷人的神话传说,使得神秘的龙石空洞更加仙气氤氲,不愧为仙宫洞府。

  “龙伞”奇景 出第二个洞中洞,前往第三个洞中洞,途中见一蘑菇状石伞,张锦成盖,伞面钟乳密布。

这便是人人皆知的“龙伞”,人言钻在“伞”下绕一圈或抚摸它,就可保平安如意,故又称“ 护身龙伞”。

“龙伞”已成为龙硿洞的一大奇观及其标志性景物。

至于其成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引来了不少地质专家来此考察。

  在龙硿洞中,以龙蛇状名的石景颇多,如一条“白龙”,由石灰岩凝结于洞中石壁顶部,龙身硕长,时隐时现,张牙舞爪,凌空飞舞,十分逼真。

  龙康村中龙硿洞,龙硿洞中“龙”“蛇”漫舞、“龙伞”护身,龙硿洞外又有龙井、龙蛋石、龙须瀑、龙潭湖等交相呼应,龙文化内涵丰富。

由此顿悟,之所以称为龙硿洞,盖源于此。

  游于洞中,如入龙宫,所见所闻皆与“龙”有关。

  游于洞中,又恰如穿行画中,奇异绚丽的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盆,发育完整,比比皆是,鬼斧神工,仪态万千。

游于洞中,可见水柱高处喷涌,又可观水滴点点下落;可静听水声,又可下潭嬉戏。

贯穿洞中的地下暗河,水源难觅,时而闻其声不见其踪,时而见其踪不闻其声;时聚时散,终年不见天日,却不定期潮涨潮落,变化无常。

有了水,寂寥古洞多了几份生机和情趣。

这也是天下溶洞不可多得的一大奇景,正所谓“山得水而活,洞因水而奇”。

  原野风光 乐颠颠地来到出洞口,这是一个暗河出口。

弃岸登舟,意犹未尽地荡起双桨,摇船出洞,亦为龙硿洞陆进水出之游洞特色。

出得洞口,豁然开朗,一片湖光山色扑入眼际,方才醒悟传说中“天上一日,人间千年”那种时空跨越感的浪漫神奇。

  龙潭湖水,洞中流出,特别冰凉清澈;湖中群鱼游弋,赏着倒映水中的山景,怡然自得。

四周群山环抱,苍松挺拔,修竹茂密,云海飘渺;百年古树数不胜数,蔚为壮观。

万竹园、古树林、潺潺山涧、红瓦白墙的亭台水榭点缀山间,美景动人。

  时至秋日,百年古桂繁花盛开,香飘幽谷;枫林尽染,色可红天,间以翠绿修竹,红绿交加,煞是壮观。

龙硿红叶,美景难寻;原野风光,美丽动人。

  山水风光、人文胜景遍布的福建,有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洞”,而龙岩龙硿洞当属“洞”中出类拔萃者,“神仙洞府,天然迷宫”、“华东第一洞”、“洞中桂林”等诸多美誉加于一身就是说明。

  为了便于进一步了解此洞,附一篇导游词给你:  龙硿洞风景区导游词(有删节)  龙硿洞是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龙岩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

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是一个原野型溶洞山林风景区。

目前全世界约开放了1000个风景旅游洞穴,我国已开放了278个,据国家溶洞专家考证,龙硿洞是我国特大溶洞之一,也是我国植被保护得最好的一个溶洞。

洞内已探明的有8个大厅,16个支洞,最为神奇的是,洞内有一把龙伞,为国内仅有,全世界也只有两把。

  请大家抬头看,洞口处石壁上留有一行红色的毛笔字,上面写着:“中央直属,1944年12月”, 根据台湾籍著名学者、原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等专家考证,此字迹与时期活跃在闽西的台湾义勇队有关。

台湾义勇队是时期由在大陆生活的台胞组成的、有正规军编制的抗日武装队伍。

1939年1月成立,队员包括从闽、浙、皖等省召集而来的台胞,总人数为381人。

台湾义勇队主要开展了宣传鼓动、对敌开展政治工作,即用日语、闽南语向日军及日军台籍士兵喊话、收集敌伪情报、参与审讯俘虏以及开辟战地医疗,袭击敌军等等。

台湾义勇队转战浙、闽各地,1942年10月移驻龙岩。

这些字迹是当时陈唯奋区队长率领7名队员游览龙硿洞后留下的历史印记。

其中有一位名叫张士德的,1945年8月当日本宣布战争投降时,在台湾升起了台湾光复后的第一面党旗。

  这里还有一块残存的碑刻,明代崇祯17年即1644年的游人的题刻。

  首先映入眼帘的景观是“三仙门”,相传很久以前福星、寿星、财神三位神仙乘坐三头白象结伴云游此地,他们凭借神力打开了三个洞门,分别命名为“幸福门、平安门、招财门”。

朋友们,你愿意走哪一道门呢

有一位作家说,这可是一个岁月之门,进了这个门,就进入了时光隧道,进入3亿年前的时空当中。

  请看右边是张 “龙床”,上面左悬右挂的石幔如同蚊帐,中间突起的是枕头。

回过头看,这是一朵海石花,它是由于岩壁裂缝渗透出的碳酸钙水蒸发结晶后的石灰华物堆积而形成的。

因样子象花朵,所以在地质学上称之为石花。

旁边还有一头牛,这是牛鼻子、牛角、牛眼睛。

  好请大家往前走,请看对面,是“高峡飞瀑”,可见一股水流从洞顶直泻而下,看,这里还有一对仙人在翩翩起舞,男的胸膛宽阔,脚步矫健,女的头接洞顶,身穿裙子,有人说他们正伴着高山流水声的优美旋律跳起了。

从地质学讲,这两个景观都是洞壁的石灰石渗透出的碳酸钙水沉积所形成的。

请抬头看,洞顶有两只天狗,传说是仙女的宠物,它们也似乎在翩翩起舞。

龙硿洞共有三头象,是福、禄、寿三仙的坐骑,请看,这是头小白象,它正竖耳摇足,好象在对我们点头致意,那么另两只象在哪里呢

  这就是另外两头象了,请来宾们判断一下它们的主人是谁。

这头颔首垂鼻而又身躯庞大的应该是财神的座骑,这头张开眼睛的应该是寿星的座骑,刚说的小白象就是福星的座骑。

  请抬头看,山崖上有只雄鹰展翅欲飞,由此可见一道外界自然光从洞顶折射进来,形成了“一线天”奇观,这是洞内唯一的一道自然光线。

  这是一条贯穿全洞的地下暗河,它若隐若现时聚时散,龙硿洞分上、中、下三层,层层叠叠,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暗河,贯穿全洞,时隐时现。

  据龙岩县志记载,龙硿洞早在唐代就已被人们发现。

现遗留下来有文字记载的是明代及清代的碑刻。

以前,人们是打着火把进来的,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洞,人们钻进去才能到达下个景区。

有二位厦门知青曾好奇地由此进入,不料却迷了路,过了六天,他们才被当地农民发现,救了出来。

  现在到了龙宫。

它是龙硿洞最大的大厅,可容纳几千人,分为前后厅。

这里是它的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洞顶直泻而下的水柱,此水柱不论外界的旱涝,水量长年不变,称为“孽龙吐水”,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传说之子小黑龙常年在外胡作非为,被龙王爷捉拿归府,适逢龙岩大旱,惩罚到这,将功赎罪,常年吐水,以灌溉这片梯田,这些梯田被后人称作是“仙人田”。

这两个景观因为很形象,许多游客还以为是人工所为,其实“仙人田”在地质学上称为云盆。

水柱是由于石钟乳与洞顶交汇处水量较大,造成钟乳被冲破而形成的。

透过水柱可见一条狗俯卧在岩石上,头和尾巴清晰可辩,旁边还有拖着尾巴的猫正对着它嬉戏玩耍,活象一幅“灵猫戏犬“图。

请朝右看,整个洞壁宛如一幅绘画大师笔下的浮雕壁画,画中有高山流水,有树木丛林。

瞧,高山上还有一位美女正在享受森林浴。

据说能在画中找到美女的游客,一定会拥有如意的情侣。

所以,这幅画又称“姻缘图”。

  回头看,层峦叠嶂的山峰中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称为“旭日东升”,真有江总书记“”的诗意。

请看这水中倒影,山峦如梦,碧水含情,人称龙硿洞是洞中桂林,就是指这洞里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

俗话说,移步换景,请大家变换不同的角度,欣赏龙宫美景。

  请看,这是“神牛戏水”。

大牛露出它大大的背脊,小牛俯卧田间,分明是劳累了的耕牛正在休息。

请大家往对面看,这象什么

这是一朵倒吊的玉兰花,其实这是根石钟乳,地质学上像这种悬挂在洞顶由上而下生长的称为石钟乳,共有水柱状、钟乳状、挂灯状三种形态。

相对地,这种由地面往上长的称为“石笋”、形态有柱状、塔状、笋状、莲藕状,我们刚参观的大牛就是莲藕状的石笋。

看,这玉兰花在往下长,石笋在往上长,每一万年长二十厘米,他们最终将连接在一起。

当石钟乳与石笋连接在一起时,地质学上又称为石柱。

  溶洞内由石钟乳、石笋、石柱构成千姿态百态的奇观,成因奇特的还成为地质之谜。

由瓜果园旁的一个小洞爬进去,里面有许多斜长的石笋,它的成因极其奇特,洞内还有一石钟,是由于石灰华物堆积所形成,敲击时发出空洞声。

这两景观虽还没开发但却是龙硿洞的二件宝物。

  大家请看,这象什么

它是只迎宾雄狮,好象在说欢迎各位的到来。

  请看对面的三根石笋,犹如福、禄、寿三位神仙正在谈论仙道,称为“三仙论道”,此外,上面还隐约可见一幅“八仙过海”图。

这里是水晶塘,塘顶仿佛有许多虾兵虾将行走其间。

那里有只倒挂的神龟,好象在对着水面照镜子,又好象在窥视炼丹炉上的仙丹。

请看对面,那烈火熊熊的就是的炼丹炉,旁边白色灯光打照的就是。

水晶塘下有条地下暗河,与我们前面看到的暗河是同一条的,这暗河终年不见天日,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河水会不定期涨潮,据说能见到涨潮的人可交上好运。

是什么原因造成涨潮的呢

据地质学者推断,可能是水晶塘上层一些原来互不相通的含水溶洞壁之间因受溶蚀而逐渐向水晶塘或平湖洞靠拢,当隔离层太薄时,水的压力将冲破岩洞壁,与之相通的上层溶洞水泄至平湖洞引起涨潮。

目前,地质学者正再进一步研究,以破解涨潮之谜。

这个迷,也是世界洞穴研究的一个难题,使龙硿洞在世界洞穴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沿地下暗河逆流而上,就是新发现的平湖洞,里面共有石燕洞、水晶宫、仙人采石场三个大厅。

以后,我们将在此蓄水,让游人划船进去参观平湖洞。

  这里是龙宫的后厅,请看这些石柱、石笋构成的景观,这头接洞顶,身披黄袍的不用说就是龙王了。

传说很多年以前,这一带闹起了旱灾,百姓来到龙硿洞祈雨,心诚则灵,百姓的一片诚心感动了龙王与观音,他们同时显灵,龙王召来小黑龙常年播云降雨,送子观世音也大发慈悲,赐福百姓。

  这是一株千年古榕,它饱经风霜,枝繁叶茂,古色古香。

来宾朋友们请注意欣赏这水中倒影,寻找你心中的诗情画意。

如果你细看,湖中的水会越看越深。

龙硿洞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利于石钟乳发育,也有利于开发许多新的游览项目。

从榕树下走过时,请朋友们注意安全。

  眼前这根石柱子叫“擎天柱”, 柱底这座山叫“不周山”。

相传共工与颛须,为争夺天下,共工发怒撞倒不周山,折断天柱,还把天撞了个大洞,后来女娲选了天下最美丽的365块彩石,把天补好。

瞧,这上面还有女娲当年补天留下的痕迹。

这是“宝塔朝霞”,远远看去,上面的石笋象是一座矗立于高山之巅的宝塔,那红色的灯光便是朝霞。

  据科学考证,三亿年前,这一带是汪洋大海,古老的溶洞因海水常年冲刷,又经三次地壳运动,才形成今天这样的奇观。

抬头瞧,这些五颜六色有规则的线条,就是当年海水冲刷所留下的痕迹。

由于这些痕迹很象布匹织锦,从地质学上讲,这些石块称布帆石,所以人们又称这里为布帆洞。

龙硿洞的布帆石显得特别的宽大与平坦、线条整齐优美,这在溶洞中是很少见的。

  请大家看,这像什么

这是只瘌蛤蟆。

俗话说瘌蛤蟆想吃天鹅肉,天鹅吃不到,瘌蛤蟆一气之下就把洞内的蚊子都吃光了,所以洞内一年四季都没有蚊子。

  好,请大家随我来,那尖嘴黑眼的是美猴王,正对着岩壁冲撞,称为“猴王撞壁”。

传说美猴王三次打死变成凡人的白骨精,唐僧念起紧箍咒,猴王头痛难忍便直往壁上撞,把海里的金鱼也吓得冲出海面,瞧,那边就是金鱼,那是鳍,那是尾巴。

  回头看,这是石船运煤,那周围的白色岩石就是船,上面黑黑的便是煤炭。

龙岩是福建的产煤大市,其储量在全省排第二。

这石船正在运煤炭呢。

据地质考证,“石船”为洞底溶蚀残留的石灰岩造型,而“煤”则是地下河沉积的碎屑堆积物。

  眼前这座山叫狐狸山,瞧,这是狐狸的头,那是它尖尖的嘴巴和竖起的耳朵,旁边还跟着一群小狐狸。

常言道:再狡猾的狐狸也藏不住它的尾巴,大家不妨找一找,它的尾巴在哪里

  这里是石蛙,它蹲在巨石上开唇鼓舌。

  请往这边看,这多象一幅天气预报图,中间突起的便是雷雨区。

  龙岩人称此洞为龙硿洞就是根据这条巨龙而命名的,请抬头看,这条巨龙的龙头清晰可辨,龙身延伸在整个洞顶,那么龙尾在哪里呢

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这个洞因为有这个龙头,当地人称之为腾龙洞,七十年代,龙硿洞外的一个村叫龙康村的村民便在这里放映过一场电影,音响效果达到了绝妙之境。

  洞顶崩塌物的堆积也是景观的主要成因之一。

请看,这是只“和平鸽”,那是它的头,这是翅膀。

据专家分析,“和平鸽”与美猴王、瘌蛤蟆都是洞顶塌落的石灰岩块休。

  “农业学大寨”。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洞外的村民进洞挑磷肥、开会、看电影等活动后留下的,龙硿洞在唐朝时已被人们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城郊的龙岩洞,新罗在唐朝时叫苦草镇,隶属漳州府,唐天宝年间,当地文人发现了龙岩洞和龙硿洞,因两洞内有神奇的龙的造型,使得从东汉两晋年间从中原地带迁移到龙岩的人们欣喜不已,在汉人来这一带开基之前,这里居住的是百越族人,他们是以蛇为图腾崇拜,中原汉人是以龙为图腾崇拜的,自从发现了龙岩洞和龙硿洞后,当地官员上书唐明皇,要求把当时的新罗县更名为龙岩县,唐明皇一纸诏书,改新罗县为龙岩县,据说当时还是由大学士李白起草的呢,这便是龙岩地名的由来之说。

来这里开基立业的汉人,他们是从中原黄河的支流洛水一带迁移来的,学术界称之为河洛人,他们把龙文化演绎到百越族,龙文化又沿着九龙江,沿河流下,传播到闽南、东南亚各国,所以,据有关学者推测,这里,正是南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

  这是一只石雁,它与雁石镇河中央那只大雁本是一对鸳鸯雁,相传很久以前,离洞口20公里的九龙江边有个渡口村,那里蝗虫成灾,这对鸳鸯雁帮助百姓扑灭了蝗虫,灭完渡口村的蝗虫后,一只雄雁应邀来到龙硿洞帮助龙宫里的海龙王灭蝗虫,为了彻底帮助海龙王消灭蝗虫,这只雄雁便一直守候在龙硿洞,天长地久,这只雄雁便成了化石,而雌雁只能伫立在河中央苦盼亲人早日回归。

人们为了纪念这两只大雁,就把渡口村改为雁石镇。

  请回头看,这灯火澜珊处被人们誉为“山城夜色”。

眼前那东倒西歪的岩石就是喝醉酒的八仙,传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惊动了龙王,龙王特意在此设宴款待他们,八仙一时高兴喝得烂醉如泥,只有铁拐李稍微清醒一些,我手电筒打照的就是铁拐李,他仿佛在沉思。

  请往这边看,这是一头凶猛的鳄鱼,它正在保护此幅天然的壁画。

大家想象画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还有人说是一幅李白醉酒图。

苦草镇更名为龙岩的诏书据说是李白起草的,后来,李白得罪了,李白被逐出长安城后,常醉酒当歌,龙硿洞龙王感其为龙岩改名起诏有功,特把李白醉酒图铭刻于此,以示纪念。

其实,这里要向朋友们解释的是,在地质学上说,这些都是按摩石景,是溶洞中最有科学价值的岩石景观,它是硅质结核与灰岩一起被地下河磨蚀光平后,由于硅质结核的颜色比灰岩黑,它们的色差使得不同的岩石在弱光照下,现出出美丽的天然岩画,形成了按摩石景。

  请抬头看,这是二郎神,有道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孙悟空凭借七十二变大闹天宫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为防万一,王母娘娘请来七十三变的二郎神,变作一只小狗,把守此要道,看护蟠桃园。

  这是个马头,来宾们,不妨用手摸摸它,相信它能保佑你马到成功。

  我们现在到了蛇洞,对面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蟠桃园外那绿色灯光打照的就是青蛇。

那么,白蛇到哪里去了呢

哦,白蛇被压在雷锋塔下。

往右看,那绿色光打照的就是雷锋塔,旁边是法海和尚和他的金钵。

  这巧妙的蛇洞可谓龙硿洞一绝,青蛇、雷锋塔、金钵、法海都是石笋,它们在一起使人们自然地想到民间流传的《白蛇传》,岩石造景性之强,堪称龙硿洞又一大特色。

  抬头看,这里有只孔雀,这是它的尾巴和脖子,那头伸向洞顶饮水的神态,被称为“孔雀饮水”。

  请再往下看,便是“雪山飞流”,它是石灰石华物沿着洞壁的沉积,闪闪发光,在灯光的打照下,显得形态逼真。

  在这里,我要给朋友们介绍一下,我们的祖先过去是居住在洞穴里的,那么,龙硿洞是一个天然的神仙洞府,过去有没有居住呢

其实,福建省考古队在1988年来龙硿洞采集到2000至3000年前,也就是在商周至秦汉时期,这里已有人居住了,住的是什么人呢,是本地的百越族人。

随后,因龙硿洞地处偏僻,洞内又神秘莫测,随着当地百越族人自生自灭或另迁他方外,间或有少数村民(从中原迁移而来的河洛人)入洞内采集石珠,碾成粉末来制造火药,或者收集兽粪当作肥料外,几乎与世隔绝。

唐代时,人们便发现了神奇的龙硿洞,360多年前的明代崇祯年间有人来此游览,清代有太平军在此活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有台湾义勇军队员前来游览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雷锋塔后有一小洞,钻进洞葡匐前进约30米就是新发现的“三潭洞”,此洞内石笋挺立,石钟乳密布,洞高约50多米,满壁的石钟乳洁白如玉,似喷涌的玉泉飞泻而下直达洞底。

三潭洞是已发现石钟乳保存最好的景区,一旦开发出来,其前景可观。

  不用说,这就是石钟了, 它高3米,宽1.5米,常言道“木鱼撞钟”。

传说这木鱼及白金钟,是龙宫里龙王祈雨时用过,当时,龙王与百姓一起焚香祈求上苍降雨,其诚心招来观世音大使显灵,一时,鼓乐齐鸣,龙王大发神力,石块做的木鱼也把石钟给敲响了。

  这里是“无底洞”,它呈螺旋式下伸,手电光照不到底,深不可测,洞底估计是龙硿洞的第三世界。

龙硿洞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地壳间歇性上升运动,相应发育了上、中、下三层溶洞。

洞与洞之间靠竖井及斜洞相通构成盘旋曲折的立体网络。

  现在我们要到前面去寻找龙尾。

在龙硿洞5.4万平方米的总面积中,宽敞处可容千军万马,狭窄处只能一人穿过,是一个迷宫型洞穴。

  不知大家饿了没有,这里有根玉米棒,非常的形象。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龙尾巴。

由此可见这条龙的身长足以贯穿全洞。

开发以前,游客是打着火把进来参观的,出洞时常会敲下石钟乳、石笋回家做假山、盆景,留给后来者这片伤痕累累的石钟乳,不知这些人再来参观时有何感想。

该如何保护资源呢

这实在是每一个人所应关心的问题。

  前面是石钟乳构成的龙门。

我们由龙门进去可到玉石洞参观。

  由这里探头进去,可见里面大洞套小洞,支洞无数,犹如一座地下迷宫,称为迷魂阵。

又因它形象地展示了龙硿洞洞套洞、洞叠洞的特点。

所以又称为“龙硿洞缩影”。

  仰头看,这是“绵羊走壁“,一头绵羊正爬行于洞顶。

  绵羊身子下面石钟乳与石笋交错形成“龙凤阁”,这龙凤阁有一个很怪的别名叫“谁敢不低头”,不过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谁不敬畏得五体投地呢

请大家过阁时要特别小心。

  这根斜靠着的石笋就是铁拐李的拐杖,当年铁拐李到龙硿洞参观,一时高兴把拐杖落在这里。

其实,这是根罕见的斜长的石笋,它是由于洞顶长年的迁移性滴水而形成的,抬头看,这竖洞里面还有铁拐李的道袍。

  从这条路进去便是田螺姑娘的住处。

这是一个探险之地,必须爬上两个陡坡才能见到田螺姑娘和她的恋人冬瓜。

  相传有位田螺姑娘长得楚楚动人,追求者络绎不绝,可她却偏偏只钟情一个叫冬瓜的小伙子,还经常变成田螺姑娘偷偷到冬瓜家为他洗衣做饭。

海龙王被他们纯真的爱情所感动,特意把这支洞恩赐给他们居住,两口子恩恩爱爱地在此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灵魂修炼成仙,躯体留在这里变成了化石。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冬瓜和田螺。

再往外还有田螺姑娘的“生命之门”。

  请看,这里是五指山,山下压着的便是美猴王,他正看着这只和平鸽,好象在诉说自己渴望和平,早日脱离囚禁生活的心愿,右边还有只神雕,粗壮无比,它是如来佛派来看守美猴王的。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龙硿洞的一大奇观——龙伞。

此伞张锦成盖,伞面钟乳密布,龙伞的成因至今还是一个地质之谜。

近年许多专家来此考察却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把龙伞是国内惟一的一把,国外在法国有一把,但不如这把圆,直径也比这把小,地质专家测定,龙伞两之间的半径之差不超过2厘米。

所以,这把龙伞是龙硿洞的镇洞之宝。

据说:“用手摸摸龙伞,就能一生走运”。

  朋友们,龙硿洞因龙伞和拐杖的成因及地下暗河不定期涨潮的奥妙使得它在地质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瞧,这里有只送客龟,千佛送客它正睁大眼睛看着我们,好象在说:再会,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来宾朋友们,龙硿洞神游就要结束了,穿过眼前这道布满钟乳的门洞,我们将沿地下暗河出洞。

参观完这座巧似迷宫的人间仙境后,不知你们的评价如何

原福建省副省长张家坤称其为“华东第一洞”。

一九九一年评选省级风景区时三十几位专家一致认为龙硿洞是全国特大溶洞之一。

长汀水东街导游词

是的

  长汀水东街原是一个“孤岛”,其四面为鄞江(汀江)和金沙河所包围。

后来,在鄞江和金沙河之上架起了济川桥(水东桥)、泰安桥(跳石桥)、太平桥、旱桥和丰桥,岛的概念才被打破。

接着,有一些不愿入城的人在此散居,逐渐形成一座城外之城。

这里先是叫左厢里,后因其位于鄞江之东而曰“水东街”。

  住在城外自然有城外的好处,首先是自由,不受城墙和城门关锁的限制,可以自由活动。

其次这里是贸易中心,城里人城外人都到此处经贸购物。

尤其是宋朝以后,随着汀江航运的发达,这条位于汀江之滨的水东街成了闽粤赣边区最大最集中的物资集散地。

水东街商号林立,人流如潮,整整繁荣了八百年。

宋汀州太守陈轩诗“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便是道出了宋代水东街的繁荣。

后来,不断搬迁到水东街的住户或店家都在水东街建起了式样统一的骑楼。

骑楼的好处在于可以遮阳避雨,天气不好时里面照常营业,而过往的路人则可以在店外的骑楼下暂避。

汀州城内的一些富豪大户看出水东街是块旺地,便也在水东街投资盖房。

他们白天在水东街做生意,晚上又回到城内居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后来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团省委均设于水东街。

水东街成了福建苏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水东街店铺里的土纸、烟叶、米、豆、木材等源源不断地通过汀江航运到上杭、永定和广东,而潮汕的百货、布匹、海味、药材等物品也通过航运进入水东街。

身穿灰军服的红军战士成了水东街商号的常客,长汀成了红军的“后勤部”,人称“红色小上海”。

  如今,、朱德、康克清住过的辛耕别墅,周恩来住过的基督教堂,刘少奇住过的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均保存完好,为革命遗址,走进门内,里面仿佛响起伟人的跫音,深阔的厅堂似乎腾起历史的烟云。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但这条一千多米长的破旧古街仍然繁华,夜幕降临,鳞次栉比的小店灯火通明。

若是夏夜,那数十家酒店门前一摊又一摊的小吃摊,飘出诱人的香味,水东街几乎成了一座“不夜城”。

龙岩天马山爬山作文400字

客家土楼独具特色,规模很大,造型也很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

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