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请问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好在哪里

(未亲身读过的请勿扰)

就这个问题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说  :唐浩民算是研究藩这方面比较权威的作家,所以他写的三部曲广为流传,就内容而言,我觉得应该以看细节为主。

曾国藩此人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功夫极深,正是从一些小事,一些细节来感受,品味。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很真实,对话很符合古人的习惯,描写也是非常细致,常常在一些细节之处让人有很多感触。

  其二:关于权力斗争,阴谋权术不可能像架空历史那样写的扣人心弦,自认为历史上的权力斗争也会有,但不会像有些网络小说写的那样惊世骇俗。

况且此书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曾国藩操办团练,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半部分主要写他继续为国尽忠,兴办洋务之事。

所以距离权力斗争有些距离,但是也有一些权臣之间的斗争,只不过并非主体。

况且太平天国运动前曾国藩就已名扬四海,所以才能聚集起一堂文臣武将与太平军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之名更可谓是如日中天,更有很多人劝他推翻满清,自立为王,只不过曾老一生奉行忠君敬上,却是从未动过反清的念头,而且平定太平军后自己又主动裁军以示忠心。

所以要说当时有人和曾国藩有权力冲突还真找不出几个。

  其三:就曾国藩其人,当时那个年代,且身居高位,说他愚忠,死板等等这些都是情有可原,但他一生却是修身养性,识人用人,爱国爱民,无愧于心。

《黑雨》文末有一段曾老总结自己的一生,自觉带兵打仗他是外行,舞文弄墨也没几篇拿得出手,德行勋业也只能望古人之项背,说起来识人之明却是长项。

在我看来曾老擅于识人用人确是不虚,但最大的成就还是修身养性之道,真正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

为人处事自有原则,恪守一生,更难得的是让人信服,不愧“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之称。

  以上皆为愚人拙见,也只是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但愿能够有些用处。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曾国藩,清朝名臣,其生前死后的功过是非,迄今为止尚无定论。

但曾国藩的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却始终受到追捧,就连、蒋介石、梁启超这些叱咤中国的风云人物,也是曾国藩的“粉丝”。

  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坚韧之气。

有一件著名的光屁股事件,精彩地为其坚韧增添了佐证。

38岁的曾国藩为表清白,堵住政敌的恶言诽谤,当众把自己脱个精光,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查清了国库亏空真相。

  自此,曾国藩赢得道光皇帝的空前信任。

  在仕途的初期,曾国藩竟能在九年内连升十级,为人所称道。

咸丰帝即位不久,就将大清帝国的五部大权交给了42岁的曾国藩。

曾国藩以学养和人格魅力,为自己大展宏图谋篇布局。

  这一路的升迁,为曾国藩提供了丰富的阅历和见识,而他的坚韧品性更是为他增加了不尽的胆魄。

曾国藩一生处变不惊,遇人无数,从书中悟得的观人术,也给他成就大业帮了忙。

哪怕是小小的管家,他也是就事论事,赏罚分明。

渐渐地就形成了他识人、用人、待人上的曾氏妙法:尊上不媚上、使下不欺下。

《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是后代人修身教子的重要典籍,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正直的灵魂,也是传统道德延续的见证。

  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固然伟大,但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却无法模仿。

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

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娶小老婆而被骂,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与缺点,在一般人身上也能看得到。

他的自我鼓励精神、小心谨慎作风,他的识人用人方法、良好大局观,以及坚韧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我们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学习来获得。

  我总结了一下,曾国藩在发迹阶段,做事、做人、做官有以下原则: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太像官;把所有人得罪了,就谁也不得罪了;有油水的地方往往最滑,站稳都难,所以不去沾染;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可以得罪忙人,但不能得罪闲人;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可以把人送进坟墓。

这或许对现代人有某些启迪。

曾国藩的哪本书是写识人的?

国藩猎头为你回答:  曾国藩是真心实意地喜爱人才,并认识到人才是事业成败决定的因素,他认为“要举天下才,成天下事”。

他善于从地位卑下的人群中,或是这人还没有展露才华时识人,他识人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德识上认人。

曾国藩对德识的排列顺序是“德、识、学、才”。

他认为:“德”为主“才”为辅,若二者不能兼顾,宁可取无才,而不能无德,尤其是处于重要地位的人。

而关于“学”与“识”方面,他说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因此,管理者识人就特别要讲究道德、操守和见识。

  第二、从志趣上去识别人才。

一个人的爱好、兴趣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品位是否高尚的重要方面。

曾国藩曾说过:选择将领最主要的不是看一个人打仗、行军的才干,而应该看他对待名利的态度。

如果是选择行政人才,曾国藩认为是要看官气重不重。

什么是官气呢

官气就是喜欢讲资格、排场,而且自己不愿意做实事,吃不了苦,不愿意到基层去。

官气多一分,血性就少一分,这样的人不能用。

对于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好说“大话”者不可重用,因为爱说大话的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第三、从修为上识人。

一个人的品行是能够通过修炼来提高的。

曾国藩从修为上识人的判别标准:一是“端庄厚重是贵相”;二是“谦卑含容是贵相”,就是谦虚且喜怒哀乐不表现在脸上;三是“心存济物是富相”,就是心里面不只是想到自己,更要去关心你之外的人;四是“事有归着是富相”,就是做事情有着落,如果做事情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这种人成不了大事。

  第四、从小事上认人。

曾国藩很看中认真对待小事的人,他常常对别人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学问都蕴含在我们日常的家庭小事中。

  第五、从长相上识人。

一是“邪正看鼻眼”,如果要知道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就从鼻子和眼睛来看。

比如看眼珠的方位,在谈话时某人眼珠总是在上面,说明心地很狂傲;眼珠在下面的,则城府很深;眼珠总是左右移动,则心神不安宁。

二是“真假看嘴唇”,就是这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要看嘴巴。

三是“主意看脚跟”,脚跟厚实粗壮就是有主意和拿得定主意,反则就不好。

四是“功名看气宇”。

“气宇”不是说这个人长得很英俊、很漂亮,而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修养结合起来,给人的总体的体现。

五是“事业看精神”。

那种病恹恹有气无力的人就是再有能力、再有品质,到具体的事他也会搞不定。

我们任命总经理、任命总裁,应该要看他的精气神。

六是看思维有无条理,就是说话。

“敏于行而讷于言”,话说得太多不是好事,言多必失

曾国藩讲:话不在多,关键在六个字,一是“重事理”,一是“担斤两”。

就是话要说到点子上、要有分量,套话、空话都不用讲。

  在用才方面,曾国藩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广收慎用,凡是有一技之长来投奔曾国藩的,他都会收下。

但在使用上很慎重,曾国藩说:为了今后不轻易罢免一个人,我不轻信、不轻易疏远、也不轻易重用一个人。

  2、因量器使。

曾国藩认为人才的价值就是使用得当,世界上不要怕没有人才,而要担忧怎样使用人才。

  3、爱惜异才。

对于不可多得的异才,用人者要有特别的爱惜之心。

  4、笼络亲信。

历代的官吏都会做这样的事,曾国藩也不例外。

  曾国藩认为“识人”外,还要培养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宏奖。

大家觉得对下属严厉才能使他们成才,但曾国藩认为人才是靠表扬出来的。

他曾经对部下一再讲过:要注意工作方法,就是对部下做得好的,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他;做得不好的,要单独叫到办公室去批评,即“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读书之道  曾国藩素有清朝“中兴重臣”之称,而他酷爱读书、善于读书亦是许多人无法企及。

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诸多借鉴之处。

  曾国藩爱书之甚,乃至不惜负债贷款也要购得,他认为“买书不可不多”。

清道光十六年,他从京师(今北京)“贷百金,南归过金陵(今南京),尽以购书”。

古往今来,爱读者不计其数,可舍得贷款负债购书者又有几人?  这些书买回家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恨不得全部读完。

于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简直到了“世间百事,唯有读书”之地步。

可他却以此为乐,认为“,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  他从小就养成诵读习惯,一则可在抑扬顿挫声中享受其乐,品味其意;二则能增强记忆,出口成章,以至于一些名篇名句终老不忘。

据史载,曾国藩五岁即“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十五岁能成篇背诵、、等名著篇章。

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诵,且能在行军途中背诵等名篇。

  如何读书、读好书,曾国藩有着独到见解。

他觉得,“看书不可不知所择”,首先要有重点,懂得选择,尤其要选那些经典名著,质量才有保证。

他平生最爱读的是“四书”、“五经”,的,道家名著,的《汉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翰愈之文章等。

  他读书从不走马观花,严谨深入,锲而不舍,直到读懂方休。

比如“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一书不看完,断不看他书”,并且精读细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

这位戎马一生的儒将重臣尽管军务政事缠身,但每个时期都必制订不同读书课程,其中尤重历史,“每日读史十页”,终其一生。

  他涉猎广泛,孜孜以求,永无止境,曾说“余平生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矣。

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百密一疏,本无可厚非,但他深以为憾。

这种可贵的精神连青年时代的也很佩服:“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曾国藩读书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子孙后代。

他留下的一千余封家书多数有教子读书内容。

其中,有指导性要求:“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也有研读篇目:如《尚书》、《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名著;更有教导读书重要意义:“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读书,已不仅仅是曾国藩个人爱好,更是他治家传世重要法宝。

  深圳国藩猎头

曾国藩的作品有哪些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

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曾国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