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2019中国化学成就心得体会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化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

1.远古的化学时期。

这时人类的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在实践经验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

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

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

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

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3.燃素化学时期。

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4.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

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科学相互渗透时期,既现代化学时期。

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

    这里主要讲述近二百多年来的化学史故事。

这是化学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是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期。

让我们一道去体验当年化学家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在近代化学史峰回路转的曲折历程中不倦跋涉,领略他们拨开重重迷雾建立新理论、发现新元素、提出新方法时的无限风光。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哪些属于化学成就

请解释一下

四大发明 指南针 造纸术 火药 活字印刷强调化学因素的话 最集中体现在火药的发明上 明显就是将几种物质混合的新物质产生了新的化学作用其余的三样都停留在物理以及实践领域 与化学的关系不明显 补充 活字印刷 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把单字雕成磨具 来组装印刷 不属于化学范畴

张青莲化学贡献

查阅中国药典的感想和心得体会版《中国药典》查阅有一段时间了,自己有空的时候,对比版药典看看又想想。

为能更好地学习交流,所以有以下个人的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共分4部分,以下一一罗列,不对之处请诸位同行斧正,谢谢

1,版《中国药典》编制依据、背景、意义:版《中国药典》编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完成的。

不断出现的药品安全问题,使药品安全成为国家药监局的重要工作,版的《中国药典》的修订,再次从标准上给予药品安全以法律支持。

版《中国药典》大幅度提高了药品的标准,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可控、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依法制定的药品法典,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定依据,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

新版药典大幅度增加和完善了药品安全性检查质控指标,进一步提高了对高风险品种的标准要求,中药标准整体水平也大幅提升,并扩大了对成熟新技术方法的收载和对新技术的应用,使药品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

《中国药典》是药品安全的最低的标准,从严格意义上说也是药品安全的防火墙。

2,版《中国药典》主要特征:版《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出版,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

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4600余种,其中新增1300余种,基本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品种。

一.新增与淘汰并举,收载品种大幅增加。

新版药典的一、二、三部收载品种总计4567种,其中新增1386种,增幅达43%。

对标准不完善、临床不良反应多的几十种药品进行了淘汰。

二.现代分析技术得到扩大应用。

新版药典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扩大了对药品质量控制成熟技术方法的收载。

三.药品的安全性保障进一步加强。

新版药典特别提高了对中药注射剂、儿童常用药、生物制品等高风险品种的标准要求。

四.药品质量可控性、有效性保障进一步提升。

新版药典增加或完善了药品有效性检查项目,大幅度增加了符合中药特点的专属性检测鉴别方法。

五.药品标准内容更趋科学、规范、合理。

新版药典中新增了药用辅料总体要求;采用国际通行的药材命名原则,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六.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协调。

新版药典积极研究并引入了能反应中药整体特性和内在质量整体变化情况的质量控制方法。

同时积极引入国际协调组织在药品杂质控制、无菌检查法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度,实现了部分品种的控制指标与欧美药典一致。

3,版《中国药典》与注射剂的关系:版《中国药典》重点药品标准的系统性提高工作,对高风险药品尤为重视。

新版药典增加了化学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在制剂通则中将渗透压摩尔浓度检查作为注射剂的必检项目;对药典一部收载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全部增加了重金属和有害元素限度标准;此外对于其他注射剂品种的标准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等方面的质控要求,这些措施对于解决注射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版《中国药典》实施日期:版《中国药典》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幅员,总觉得无论在植物还是矿物或者动物,在中药的各个方面都有绝对的优势。

暂缺我们把生药学看作是中药材,在我国可追溯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之后唐、宋明的《唐本草》、《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直至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本本著作都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心血。

所有的事件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中草药也一样,到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已有多版。

因为学习是无止尽的,所以探究也是无止尽的。

怀着一种探究的心理去学习才是学习,否则就是模仿。

我们在课堂上只知道这味中药基源,药效及形状等等,却不知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变。

理论产生于实践,可是实践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的,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八零末九零初的准社会人,一没有下过地,二没有看过小麦与韭菜,如果因为学习过生药学这门课程就能说出随便拿来的一株中草药的名称和功效,那是在说大话。

知识丰富是一个积累的结果,积累是一个踏踏实实实践的过程。

踏踏实实的含义也有很多,比如老师上课就说了那些课本内容,或者补充内容,如果你只记住了这些是一种踏踏实实,而且很踏实。

但是如果你能更深入去发现课本外的知识,毕竟有很多良好的经验因为一时没有被科学证实而成为禁言,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带着疑问去学习比跟着老师学习效果要好。

有句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药学的学习绝对奉承这句话,说实话,上了那么多课,只觉得一次半个小时课外实地观察比上三个小时的课程学的东西还要多,甚至是深刻。

《中国药典》 心得体会

很齐全

学习化学发展简史和20世纪化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你有何启发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带了。

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阔的生产、生活天地。

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

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

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

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

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大约距今1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

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

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又。

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

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

3.冶金化学的兴起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

使用得最多的是红铜。

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属的冶金学。

最先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前3800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

纯铜的质地比较软,用它制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质量都不够好。

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青铜器。

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xī)和铅(qiān)两种金属。

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800℃左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有时也含有铅),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

青铜做的兵器,硬而锋利,青铜做的生产工具也远比红铜好,还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币。

中国在铸造青铜器上有过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

它是一种礼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又如战国时的编钟,称得上古代在音乐上的伟大创造。

因此,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

世界上最早炼铁和使用铁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和印度,中国在春秋时代晚期(公元前6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生铁。

最早的时候用木炭炼铁,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

铁被广泛用于制造犁铧、铁■(一种锄草工具)、铁锛等农具以及铁鼎等器物,当然也用于制造兵器。

到了公元前8~前7世纪,欧洲等才相继进入了铁器时代。

由于铁比青铜更坚硬,炼铁的原料也远比铜矿丰富,在绝大部分地方,铁器代替了青铜器。

4.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和造纸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黑火药”呢

这还要从它所用的原料谈起。

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炭。

木炭是黑色的,因此,制成的火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药。

火药的性质是容易着火,因此可以和火联系起来,但是这个“药”字又怎样理解呢

原来,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药,因此,黑火药便可理解为黑色的会着火的药。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西汉时期的炼丹术有关,炼丹的目的是寻求长生不老的药,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

炼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硝石放在炼丹炉中,长时间地用火炼制。

在许多次炼丹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又一次地着火和爆炸现象,经过这样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

黑火药发明以后就与炼丹脱离了关系,一直被用在军事上。

古代人打仗,近距离时用刀枪,远距离时用弓箭。

有了黑火药以后,从宋朝开始,便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例如用弓发射的火药包。

火药包有火球和火蒺藜两种,用火将药线点着,把火药包抛出去,利用燃烧和爆炸杀伤对方。

大约在公元8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火药的配制方法也传了过去,后来又传到了欧洲。

这样,中国的火药成了现代炸药的“老祖宗”。

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纸是人类保存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在使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以前,中国古代传播文字的方法主要有:在甲骨(乌龟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数量有限,后来改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

可是,孔子写的《论语》所用的竹简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丝织成帛(bó),也可以用来写字,但大量生产帛却是难以做到的。

最后才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一直流传到今天。

1957年5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bà)桥的一座古代墓葬中发现一些米黄色的古纸。

经鉴定这种纸主要由大麻纤维制造,其年代不会晚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提起纸的发明,人们都会想起蔡伦。

他是汉和帝时的中常侍。

他看到当时写字用的竹简太笨重,便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做原料,先把它们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长时间浸泡,再捣烂成为浆状物,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便制成了纸。

它质薄体轻,适合写字,很受欢迎。

造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工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

实际上,蔡伦之前已经有纸了,因此,蔡伦只能算是造纸工艺的改良者。

5.炼丹术与炼金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的时候,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当他们有了巨大的财富以后,总希望永远享用下去。

于是,便有了长生不老的愿望。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求长生不老药,不但让徐福等人出海寻找,还召集了一大帮方士(炼丹家)日日夜夜为他炼制丹砂——长生不老药。

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

像希腊的炼金家就把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然后把它放入多硫化钙溶液中浸泡。

于是,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硫化锡,它的颜色酷似黄金(现在,金黄色的硫化锡被称为金粉,可用作古建筑等的金色涂料)。

这祥,炼金家主观地认为“黄金”已经炼成了。

实际上,这种仅从表面颜色而不从本质来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

他们从未达到过“点石成金”的目的。

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并没有完全白费。

他们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学实验室”中,应该说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家”。

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成(交成)丹砂。

”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

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滤装置等。

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合金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

为了把试验的方法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

正是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这门科学的先河。

从这些史实可见,炼丹家和炼金家对化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功绩的,后世之人决不能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而嘲弄他们,应该把他们敬为开拓化学科学的先驱。

因此,在英语中化学家(chemist)与炼金家(alchemist)两个名词极为相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化学源于炼金术”。

二、创建近代化学理论——探索物质结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最早尝试解答这个问题的是我国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约公元前1140年),他认为:“易有太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以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的组成。

约公元前1400年,西方的自然哲学提出了物质结构的思想。

希腊的泰立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是由火生成的;亚里士多德在《发生和消灭》一书中论证物质构造时,以四种“原性”作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质,它们是热、冷、干、湿,把它们成对地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四种“元素”,即火、气、水、土,然后构成了各种物质。

上面这些论证都未能触及物质结构的本质。

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是英国的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指出:“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它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

但是,如果把元素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后,它便不能再被分解为任何比它更简单的东西了。

”波义耳还主张,不应该单纯把化学看作是一种制造金属、药物等从事工艺的经验性技艺,而应把它看成一门科学。

因此,波义耳被认为是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

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3.一定数目的两种不同元素化合以后,便形成化合物。

原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不少化学现象。

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又于1811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

他认为,许多物质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例如氧气是以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实际上都是分子。

从此以后,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

三、现代化学的兴起19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

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

2.元素发现史上的两次奇迹及科学方法研究陕西省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张文根化学发展史上,从个人发现新元素的数量方面讲,出现过两次奇迹。

值得研究的是,两次奇迹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

1.戴维与新元素的发现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1778~1829)出生于木刻匠家庭,从小就喜爱化学实验。

他曾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氧化亚氮(笑气)气体的毒性,发现其麻醉性,使医学外科手术发生了重大改途;他还发明了安全矿灯,解决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对19世纪欧洲煤矿的安全开采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但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新元素的发现。

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volta)发现了金属活动顺序,并应用其发明了伏特电池。

次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w.nicholson)和卡里斯尔(a·carlisle)利用伏特电池成功地分解了水。

从此,电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1806年,戴维对前人有关电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预言这种手段除可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外,还可能分解其他物质,这一科学思想使他把电与物质组成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发现。

1777年之前,对于碱类和碱土类物质的化学成分,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元素性质,是不能再分解的。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创立氧化理论之后,则认为这两类物质都可能是氧化物。

1807年,戴维决心用实验来证实拉瓦锡的见解,同时也想验证一下自己预言的正确性。

最初他用苛性钾或苛性钠的饱和溶液实验,发现碱没有变化,只和水电解结果一样。

通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排除水这个干扰因素。

于是改用熔融苛性钾,结果发现阴极白金丝周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火焰,说明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分解出的产物立刻又被燃烧了。

后来他换用碳酸钾并通以强电流,但阴极上出现的金属颗粒还是很快被烧掉了。

最后,他总结教训,在密闭坩埚内电解熔融苛性钾,终于拿到了一种银白色金属,并进行性质实验,发现在水中能剧烈反应,出现淡紫色火焰,显然是该金属与水作用放出氢气的结果。

山此,戴维判断这是一种新金属,取名为钾。

不久,他又从苛性苏打中电解出了金属钠。

次年,用同样方法,他从苦土(mgo)、石灰、菱锶矿(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别又发现了新元素镁、钙、锶和钡。

1807年12月,尽管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着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仍然颁发勋章,以嘉奖戴维的卓越成就。

但是,戴维并没有因此骄傲起来。

金属钾被发现以后,他由该金属可从水中分解出氢气受到后发,认为钾也应该能够分解其他物质。

于是在1808年,他将钾与无水硼酸混合,在铜管中加热,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属硼。

这样,不到两年,戴维就发现了7种新元素。

如果加上他1810年和1813年确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戴维一生发现和确认的元素就有9种。

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个元素发现史上,无人能与其媲美。

2.西博格与新元素的合成美国化学家西博格(g.t.seeborg,1912~)的家庭境况和戴维差不多。

依靠打工,他读完了高中和大学,并以出色的学习成绩,获得了著名科学家路易斯的赏识,随后便成为路易斯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完成了许多重要研究。

他热爱化学和物理学,决心在核化学领域做出非凡成绩。

本世纪初,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不可分的大门。

1929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e.o.lawrence)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明■计出了回旋粒子加速器,从而取得了大大提高轰击粒子动能的手段,使新元素不断被发现和合成,仅1934年至1937年就有二百多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出现。

到1939年,在92号铀元素之前,只剩下61号和85号两个空位了。

所以,人们已不在关心元素周期表中的空格补缺,而将精力转移到铀后面元素的发现和合成上。

3.金刚石的老知识和新知识吴国庆

中国近代发生的大型灾难及其时间,好心人帮忙总结下吧。

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日本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朝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日军攻陷旅顺,对市内居民连续四天进行杀戮,老弱妇孺无一幸免。

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体,估计超过二万人遇害。

  1900年(庚子年)的八国联军有它。

  日俄战争(1904年2月6日—1905年9月5日),争夺中国东北。

  日德战争(1914年8月23日-11月7日),争夺山东半岛。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侵占东三省。

  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又称凇沪抗战)。

中国军队损伤亡5万人,事件中中国金钱损失约为十四亿元。

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损失惨重、同济大学(吴淞)、复旦大学(江湾)、上海法学院等均遭轰炸。

  第二次中日战争(1937年—1945年):二战期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史称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在5000万人以上,9500万人成为难民。

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极大,按1945年货币折算,约为6500亿美金。

  日军暴行有:南京大屠杀 、731细菌部队 、慰安妇 、三光政策 、重庆大轰炸 、三灶岛万人坟 、拉包尔战俘营  至今还有当年侵华日军遗弃在华化学毒剂泄漏事件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8-15 15:56 1876-1879年的丁戊奇荒 死亡 1300万(解放前最严重之自然灾害)。

  1920年华北大饥荒 50万人  1928-30年西北华北大饥荒 1000万 (旱情远超59-60年)  1934年长江中下游大旱灾 可能不超过10万  1937年四川大旱灾 100万人左右  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 主要集中在河南省200-300万  1943年广东大饥荒 300万人(一说50万) 历史上的大的自然灾害引发的大饥荒都发生过人人相食的现象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8-15 16:03 1920年12月16日,我国宁夏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伤亡和损失及其严重。

是全球闻名的大地震之一。

除直接死于房屋、窑洞倒塌外,更有大量居民因缺少救济与医药死于饥寒和瘟疫。

约有20万人丧生。

当时的地质调查所专家前往现场调查,开始对海原大地震的研究,这是中国近代地震学的开端。

  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

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烈度Ⅸ度强。

地震波及9000平方千米,震区地动山摇,海城境内2734平方千米顷刻间房屋倒塌,受灾人口达800余万。

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使工矿企业、交通、电力和水利设施以及民房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震区90以上的房屋倒塌,按通常估计死亡人数会有10万人,因震前作出了临震预报,并采取了相应的防震措施,数百万受灾人口中仅殁1328人。

这是人类历史上对7级以上强震所作的第一次成功的预报。

  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发生的7.8级大地震是20世纪以来,人类遭到的破坏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事件。

震中烈度Ⅸ度。

主震后于当日18时45分,又在唐山附近的滦县发生7.1级强地震。

灾害极为严重。

整个唐山市变成一片废墟。

极震区以唐山市为中心,向四面延伸约47平方千米,严重破坏区达3万平方千米。

约24万人死于这次地震,重伤约16万人。

  丽江地震  1996年2月3日17时14分18秒,在云南省丽江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

9个县51个乡镇受到严重破坏,伤亡17366人,其中死亡309人,重伤4070人,直接经济损失40余亿人民币。

  台湾集集地震  1999年9月21日,台湾省中部地区南投县集集镇附近发生7.6级大地震。

共死亡2412人,伤11306人,受灾民众约31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1.4%。

房屋毁损9.6万户,占台湾户数的1.5。

这次地震损失之大、影响之广,是台湾100年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

集集地震发生后,震级6.5级以上的强烈余震有4次之多,这是在全世界都相当罕见的。

布设于台湾岛密集的宽频带、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留下了高质量的地震记录,这样特殊的地质现象也是全世界仅有的记录,成为了全人类地震研究的宝贵财富。

  98特大洪灾是指1998年6月中旬—9月上旬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北方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

截至8月22日,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

  1998年夏,中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在这场历史罕见的天灾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博,最终取得了抗洪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1998年夏季,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频频,中国一些地方遭受严重洪水灾害。

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东北嫩江、松花江也暴发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

这场来势凶猛的洪水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面积3亿多亩,受灾人口2亿2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人民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