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唐诗素描读后感500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唐诗素描读后感

229《公》唐—聂夷中种花满西花发青楼道。

花下生,去之为。

230《江行无(其四—钱珝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

231《己亥岁感事》唐—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鹿柴《唐诗素描》(曾冬)读后感

在唐诗里旅行 ——冬散文集《唐诗素描》 汤文培 终相信,经典,能改个人的气质,能提拔一个人的人生。

可能每个人对经典作品的喜爱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方式,比如有的人爱好给经典作品写读后感,有的人喜欢把经典作品认真誊写在自己的手抄本上,很显然,曾冬对经典作品的爱好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他首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文本形式——唐诗素描,用写意的形式诠释着自己对唐诗的一往情深。

《唐诗素描》与传统的关于唐诗的释义迥然不同,它以原诗为载体,在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把凝练的诗词扩展成如画的散文,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现了唐诗的意境。

《唐诗素描》精选作者十年来创作的120篇优秀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唐诗素描》是对唐诗的再创作。

曾冬是一位诗人,他对文字的巧妙运用以及对感情的把握之准,简直让人无可挑剔。

作品中的语言既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又质朴自然,体现出一种厚重感和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

在选择词汇上和词汇的构成上作者也是别具匠心的,比如在选择词汇上,作者注重选择“阳光”“静谧”“远方”“温暖”等轻快且有深意的词语;在词汇构成上,作者擅长使用平实自然的叠词和叠字来丰盈作品的艺术形象。

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根据自己内心情绪的变化而变换着语言的节奏,看似随意,其实饱含着作者充沛而复杂的感情,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作者的想象是大胆而且前卫的。

在《送友人》里作者如此阐释“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终于要分手了。

一个人望着另一个人,不说话,只把一颗心,装在另一颗心的心里。

一匹马望着另一匹马,萧萧长鸣,眼里是无尽的哀伤。

挥手的刹那,有雨,打湿了春天的背景。

”凝练的几句话,将送别友人时留恋难舍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马》里:“诗人突发奇想:什么时候,我能拥有一匹属于自己的骏马,一匹装束华丽的骏马,在这清凉如水的秋夜,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漠,如鹰般飞快地驰骋,自由的奔跑,忘掉世间的一切束缚和烦恼。

诗人抬起头,望了望依然朦胧、依然空旷的远方,忍不住为自己天真的想法笑了。

”这就是曾冬的想象,既有天马行空般的不切实际,但内涵又如此贴近我们生活的本质、贴近我们的真切感受。

作者超常的想象和独特的视角,使他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景观上悟出生命、文化和历史来,唐诗里的景观,他已熟知于心,他仿佛同唐诗里的山川景物、草木风情发生着强烈的共鸣:在《蜂》里,作者为蜜蜂打抱不平的同时,心里挂念着唐代勤苦的百姓:“蜜蜂啊,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唐代百姓的影子,勤心苦胝,豁达乐观。

虽一辈子劳苦,而果实,却总被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榨取。

”在《北青萝》里,作者领悟到“大千世界,全在微尘”的佛家境界:“人只不过是大千世界里一粒微小的无色的尘土,一朵清晨绽放又在风中突然消失的无影的花,又何必再去在乎那些金钱名利、爱恨情仇

” 我常常在暗地里独自庆幸,庆幸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伟大而美丽的唐诗;读完曾冬的《唐诗素描》后,我不得不再次庆幸,庆幸我们这个喧嚣而浮躁的时代还有像曾冬这样诗情俊逸而心怀悲悯的诗人。

读《唐诗素描》,如同在唐诗里旅行。

在这场旅行中,我仿佛在一步一步走近唐朝的诗人们,我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个个独具匠心的生命,纵然时空相隔,山遥水阔,却仍与千载而下的我们共享喜怒哀乐。

天净沙秋思翻译200字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如蝴蝶一般在空中飞舞。

古道旁边的一棵老树,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盘根错节,浑身疙瘩,枝节扭曲。

几根枯藤像蛇一样缠绕这老树。

几只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显得毫无生气。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一座古老的桥弓着身架在河水之上,小河不远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来是一座小村庄,人们正准备着丰盛的晚餐,看着这些情景,游子不由得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可又能怎样呢

一条泥泞坎坷的小路上,只有那衰老的马吃力地驮着游子走向远方。

夕阳西下,哪里是归处

哪里是家乡

这时,漂泊天涯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唐诗拜新月李瑞带拼音版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芳草萋萋鹦鹉洲”笔锋一转,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急需

】崔颢的黄鹤楼的写作背景

越详细越好

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

据陆游《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费祎升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

”滕王阁是唐高祖子李元婴受封滕王,他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间所建。

岳阳楼是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所建。

若论来历,黄鹤楼最为久远。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那么,崔颢《黄鹤楼》诗究竟好在何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

因为就得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临赣江和岳阳楼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间。

设若从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能仿佛其状貌。

崔颢《黄鹤楼》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鹤楼位置、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而紧紧围绕它的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

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

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

当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

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

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道骨。

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眼前这一片天空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

面对白云,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

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感觉到诗人心潮的起伏,领悟到诗人借助“黄鹤”、“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思考。

前四句诗好就好在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不能移于别处。

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一般,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

它是形象化的,并没有将思想和盘托出,却能让人低回思索于无穷。

这样写,虽然没有具体描绘黄鹤楼的形态,却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风貌。

诗的后四句转换角度,写登上黄鹤楼俯视江汉所见所感。

诗人居高临下,如从天上观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这感慨也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

与寥廓的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

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实在太有限,与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间的小雀与展翅九万里的大鹏鸟一样悬殊。

至于从时间角度言,人的寿命以岁月计,积日成月,积月成岁,转眼之间便是百年,一个人的一生就过完了,比起“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来,已经短得可怜;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神仙来,更不可同日而语。

在人世这个空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此地的我处在什么位置?当此一日将暮、江上烟波泛起之际,身在黄鹤楼上的“我”真说不清楚。

可见诗人之“愁”有丰富的内涵,不是单单为了乡愁。

后四句中,写景比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来的眼前景,作者并非着意刻画;特别是当这些景语融入诗人深沉的感慨后,它们作为景物的特征更趋淡化。

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语,很大程度上为此而发。

前人推许此诗,有人说它“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王夫之语),有人说它“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语),都是着眼于此诗意境的开阔和运笔的飘逸,这正是此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