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wenku.com

百家讲坛第四集心得体会

yiyyy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看《百家讲坛》写心得体会

你们老师不错,看来你们老师是看了《百家讲坛》有所得之后,才用“写心得”的方式督促你们去看这个节目。

那么我直说了,你在此征文,应该不会有令你满意的文,若我来帮你写,相比起你的程度就深得多,老师一看就知道不是你写的。

若是和你差不多的人写,估计你看了又会觉得人家写得还没你好~

所以你还是自己写吧~

也许你不知道,你们老师根本不在乎你们能写得出多大的心得,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叫你们去看这个节目,能有心得最好,没有也不碍事。

心得只有一个也不错,只有一句话也行,肯定的也好反驳的也好,总之你去看了,思考了就行~

实在没心得也不要紧,直接给老师说,她不会把你怎样~

当然,她心里的真实想法不会说出来,说出来了,哪还有人看~因此建议你,一定要去看~

而且不会要你多长时间~

教你怎么去看,才能事半功倍,写出的心得也是言之有物,不会空空如也~

第一,首先找到《百家讲坛》的节目表。

我这有一些第二,找到和 自己以前读过的书或著作一样的课程,这个内容必须是你自己很熟悉的,如果你说没有熟悉的,那就找一般了解的,总之就是要找自己知道的,目前没必要去看自己生疏的(以后再去看),比方说《易经》,我想大部分人没有读过《周易》吧

既然没接触过,那你听了人家大师讲《易经》肯定没心得,听了也白听。

所谓“写心得”就是靠“内外上下左右相比较”和“内外触动”作为基础而成的,如果离开这两点,你写的心得那就是口水文,没人会看~

第三,选好课了,认真听,一有感想马上记下来,哪怕是很小的想法也要记下来~

第四,如果你觉得听课的过程中有欠缺的知识点以致影响后面的理解,那就马上去寻找,弄通了再继续往下听,反正你是在网上听,可以随便暂停。

第五,整理你刚才记下的笔记,然后筛选一下,哪些心得你可以写,哪些没必要写~

若是心得少了,那就全写上。

不过我们提倡写出少而精的文~

这里的“精”就是深、透,直白地说就是写得有深度,写得透彻,写得明白。

别处的“精”这就不做讨论了。

第六,不要为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才去学习,应该主动学习,而且学习的范围能宽泛就宽泛,不要觉得大人看的书,学生就不能看,只要能看懂就去看,看不懂就去研究~

总之就是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

要为以后打基础~

第七,其实我已经在写心得体会~

只是我看的书比你多。

我本身学经济,但看得很宽泛,专业书不用说,建筑类的、园林类的、装饰装璜类的、设计类的、医学类的、中医类的、 书画音乐鉴赏类的、风水命运测算类的、戏曲类的、电影影评、前沿时装、言情小说、漫画、国外各类小说等等,另外还看有关大自然的节目、新闻、各类名人评论、当然还有百家讲坛。

估计你会觉得我在吹牛,哪能看这么多

告诉你,是能看那么多,就看你愿意去看不~

而且上面虽然列举了那么多,可我没说我精通了啊我只是一有时间就随便抓起一本书看,累了就换本其他类的,而且我也看漫画和言情小说,我并不是多么高尚的文人学士,只是看得宽泛而已~

上面我说了那么多,也是为你好,假如你不听我的劝,执意要敷衍老师,那我也不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给你说这么多,就当练练笔头~

百家讲坛100字心得体会,,,急

《明亡清兴六十年》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很敬仰阎崇年老师,对阎老师的作品也十分欣赏。

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曾邀请阎老师主讲了“明亡清兴六十年”系列讲座,当时由于学业紧张,我只是断断续续地看了一部分,心里总觉得若有所失。

近日闲暇之余,去图书大厦购买了《明亡清兴六十年》实体书,才得以完整地感受了那段让人热血沸腾、慨叹不已的年代。

  书中最让人震撼的便是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一节。

那时的大明王朝早已江河日下,在内忧外患中飘摇不定,而崛起于白山黑水之中的女真民族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与明王朝分庭抗礼。

在这新旧两个王朝的几次碰撞中,明王朝均以惨痛失利而告终,女真族的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直逼明王朝的山海关防线。

袁崇焕就是在明王朝绝望之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袁崇焕是万历朝进士,文官出身的他,远赴辽东,单骑阅塞,在总结明军失败的教训后,筑守坚城,城墙架炮,取得宁远、宁锦两次大捷,重创清军。

在袁崇焕有生之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清君始终未能跨过宁锦防线一步。

  就是这样一个力挽狂澜的时代英雄,最终却成了千古奇冤。

皇太极绕道蒙古,奔袭北京,将明王朝的都城团团围住,袁崇焕千里回援,在北京城下又一次击败了皇太极的清军。

然而崇祯皇帝却以督辽戍京不力、擅杀大将、与清军私自议和为由,将袁崇焕处以磔刑。

我们不是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在此不争论崇祯帝的理由是否合理,我们仅从袁崇焕个人角度来分析。

袁崇焕一生清正廉洁,他任邵武知县时曾亲自穿靴上墙为百姓救火,处理案情“冤抑无不伸”。

在明王朝被后金(清)八旗铁骑打得人人胆寒之时,他能够挺身而出,拯万民于水火,挽社稷于将倾。

袁崇焕回援北京时任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相当于国防部长兼军区司令员这样的高职。

打退清军后,崇祯帝却不让军队进城,数九寒冬,袁崇焕只得率兵在城外扎营,没有粮草,饥寒交迫。

崇祯帝以议军饷为由,用箩筐将袁崇焕吊入城中,袁崇焕入京后立即被捕入狱,最终惨遭千刀万剐。

行刑前,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此情此景,怎一个“冤”字了得。

随着袁崇焕的被冤杀,中兴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读者、史学家读到这里无不扼腕叹息,心情沉痛。

  此时,我不由想起了另外两个人物,岳飞和李牧。

岳飞也是在金国灭掉北宋,只留得南宋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的危难时刻,举起了“还我河山”、“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的大旗。

正当岳飞节节胜利,距旧都开封几十里之遥时,赵构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临安,害死在风波亭。

岳飞死后,南宋朝廷再没能力还于旧都,苟延残喘地渡过了余下的岁月。

秦国是战国末期公认的“超级大国”,赵国作为唯一一个能在军事方面与之抗衡的强国,却自毁长城,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随即灭亡。

  我们读书,要有所感悟;读史,更应总结借鉴。

英雄人物总能被人们熟记,袁崇焕这样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更是千古流芳。

我们在感慨他们的命运之际,更要汲取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

要以他们的浩然正气为榜样,一生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楷模。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新中国,这是一个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国家;我们工作在河北高速,这是一个“以德为先,人尽其才”的大家庭。

所以我们更应珍惜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舞台:勤奋学习,努力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积极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奉献让这个国家、社会更加美好。

观看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训》观后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春节期间,我馆组织观看了《百家讲坛》栏目——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现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曾国藩家训》上篇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中,讲述的是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老师也认同太笨了。

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

可是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

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

这一点我感受颇深,以后作为孩子的家长,不管孩子智商如何,都要采取赏识教育,从各个方面鼓励孩子去做、去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一颗健康自信的心灵,自然不怕孩子没有出息。

其实,不只是孩子需要赏识教育,成人也是一样需要在生活中、工作中得到赏识,这样才会更加有激情、有信心的投入生活和工作。

上篇(二)无一日不读书中讲到曾国藩两次没考上,回家之后,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养成了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坚定决心,每天没间断地读史书,而且做笔记,认真地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二十三史。

后来曾国藩一鸣惊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

也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

重磅推荐:百度阅读APP,免费看书神器

1\\\/2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对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有着高标准的要求,知识在不断翻新,我们的思想不能沉淀,只有坚持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才能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才能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

曾国藩这种坚持每天认真、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借鉴。

上篇(六)小家里的大智慧中讲到,曾国藩重视家训,是一个爱家、重家的好男人,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悟出了如何治家的智慧,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要以和治家、勤俭持家。

幸福美满的家庭人人都渴望,人人都羡慕,可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一个家庭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矛盾,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曾国藩所推崇的以和治家,勤俭持家之道,应该不失为一剂良方。

百家讲坛 心得

记不清从哪个时候起,各类媒体开始高频率地宣传创建和谐社会。

没过多久,我们这个小城也刮起了和谐风,电视、广播、路边广告处处可闻可见“和谐”二字。

接着,“和谐”这个词出现在学校的会议上,出现在演讲词中,出现在论文里,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中……总之,“和谐”从上至下,一步一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个一不留神就进入人们视界的时髦词汇。

素不关心政治的我并不解中央这一“创建和谐社会”政策的内涵,也不曾去了解过。

春节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坐客中央10台《百家讲坛》栏目,现代解读《庄子》。

我至始至终都陶醉在于丹教授的心语中,一句话:字字在理,句句启发人心。

我无法把于丹教授的每句教诲熟记于胸,无法讲清其中博大精深的精髓,只觉得“博大精深”“精髓”“超然脱俗”“大彻大悟”等词汇突然明朗了,只觉得自己是个愚人。

时而为自己平时良好的行为而欣慰坦然,时而为自己的过失而惊恐惭愧。

于丹教授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

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概括起来说是: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现代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各行各业的“白骨精”们以及正在修炼的准“白骨精”们在义无返顾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诸如工作升迁、爱情、亲情等方方面面的打击,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为社会隐患。

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分子,我也深切感受到这种情况的存在。

于丹教授提醒我们:在沉醉于工作时,不要错过与父母、爱人、孩子共享天伦;在遭遇打击时,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在确定奋斗目标之前,要正确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样感悟与超越……此时,我汗颜,每每想到为了做点自己的事情,就把孩子扔给妈妈,心里觉得愧对于孩子。

此时,我突然想起“和谐”,于丹教授不也在倡导一种和谐吗

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追求与放弃的和谐,事业与家庭的和谐……(肯定有更丰富的外延,可是我找不到词语去描述,我不知道怎么分类,所以只能用省略号。

下同)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性的和谐……这是不是就是哲学中的“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政治中的“不要左倾右倾”啊

我只觉得我的思维混乱,可是我明显地感受到我在思考,在成熟,或许在人家眼力是极幼稚的。

正写着,新闻联播报道:春节期间播出的于丹《庄子》心语受到观众热情的拥捧,该书也在热销中。

可见,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心灵是多么疲惫呀,是多么缺少这种和谐呀,是多么期盼心灵的解放啊

在此之前,已于 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播出了于丹《论语》心得。

我想,在这样两个非常时间播出,也是政府、电视台为创建和谐所费的良苦用心吧

百家讲坛的看后感想或笔记,300字,急

由《三国演义》看曹胸怀与大度 不久前我看了央视易中天的百家--三国,看后感想颇作为一个三国迷,不吐不快

在历史上曹操给后人的感觉并不好,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他,马上就会联想到戏剧舞台上的那张大白脸。

所幸的是,现在的史学界通过研究认为,曹操的欠佳形象是受到了后代学者的歪曲。

事实上,他的历史功绩远远大于过失。

而且,倾向于认为曹操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人物。

我以为,单从曹操在对待不同人才的态度上,就能表现其不同于一般人的宽宏肚量。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曹操嗜杀。

譬如被人们经常揪着不放的就有杀杨修一例,这一事件被定性于曹操的多疑和嫉才。

不难看出,这应该是一些文学作品、戏剧作品的刻意渲染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我们稍作分析便会明白。

杨修出身名门,而在曹操手下,只担任了一个主簿的闲职。

对杨来说,这是于心不甘的。

因此,他常常卖弄一些小聪明,以求获得曹操的重视和重用。

作为军中主簿,他本应辅佐曹操,经常提出一些有助于事业发展的积极建议。

而杨修却将他的所谓聪明放在了猜摩和破解主帅的意图上了。

杨修本人也不曾料想得到的是,他的有些做法,事实上已经干扰了曹操的政务和军令。

曹操之杀杨修,除了维护森严的军法之外,不仅不是嫉才,恰恰说明他反对和排斥像杨修这样华而不实的庸才;不仅不是他的小肚鸡肠,恰恰说明他胸怀全局、重视对军国大计有着实际帮助的真正人才。

而曹操对待关羽态度,则从反方向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蜀书》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曹操知道关羽刚烈忠勇、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因此,极希望将关羽纳为麾下。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曹操对关羽百般示好,不仅答应了关羽所谓的“降汉不降曹”的要求、而且派专人接待和伺候;不仅赠以锦袍、赤兔马,而且还给关羽授予了“汉寿亭侯”之爵位。

关羽不为之心动,竟自“挂印封金”而去。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

”曹操的手下欲追而杀之,他则明确表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 这一典型事例,除了说明关羽的忠义之外,对于曹操来说,却显示了一种罕见的大度。

以至于司马迁评说: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

换成今天的话,司马迁是这样说的:(曹操)如果没有成王成霸之人的胸怀和肚量,做事情哪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事实上,除了杨修和关羽之外,曹操的身边聚集了为数不少的一批文武之才,这是他的事业兴旺的基本条件,相信曹操本人是非常清楚并能娴熟地把握这一点的。

三国后期,蜀、吴两方最终失败、以曹氏家族为基础的魏的最终胜出,不仅证明了曹操用人方面的成功,同时,也是他的胸怀和肚量使然。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的这些悲怆雄浑、气势磅礴的佳句,也无不显示其不凡的气度和舒展的胸怀。

或者说,没有相当的肚量,他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作的。

表现之二在于能容纳仇人。

张绣宛城大战设计杀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爱将典韦,阿暪本人也中箭险此丧命。

一个如此仇深似海的对头,曹公照样容得下,允许他投降,并封为扬武将军。

同时张绣还敢去降,说明曹公胸能容人已天下皆知,否则张绣敢拿自已的生命去赌吗

还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替袁绍写《讨曹檄文》,将曹家丑事列尽。

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

左右将此檄文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后来抓住陈琳,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没祖父耶

”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左右劝杀之。

即便如此,曹操仍能豁达地称檄文能医头痛,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军。

表现之三在于能容下狂徒。

建安七子的另一个人弥衡乃有名的狂徒。

第一次见面,便笑讥笑曹公无人。

当曹操称赞自已的文武人才时,衡笑曰:“公言差矣

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或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城,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候敦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

其余皆是衣架、饭囊、肉袋耳

”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当世之英杰,被奚落的一文不值,连张辽在侧也忍不住掣剑欲斩之,曹操却能忍之,令其作鼓吏。

后来又招来更大的羞辱,还是未杀之,令其出使刘表。

结果弥衡又轻狂黄祖,被黄祖怒而杀之。

腐儒舌剑,自以为是,实则无能,恶言毒语,被杀必然。

如此别人都受不了的人、受不了的话、受不了的气,曹操能从容打发。

用曹操的话讲:“此人素有虚名,远近所闻。

今日杀之,天下必谓我不能容物。

”还是让别人去杀吧

别污了我的名声。

能容叛徒、仇人、狂徒,对于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封建军阀来说,真要有一点肚量。

“宰相肚子能行船”,从这条标准来衡量,曹操作为丞相真是够格。

比之袁绍好谋无断,杀田丰、囚沮授、斥许攸,曹操虽多疑,待人却睿智不乱杀,善于识人用人,部下无一人背叛他。

比之刘表外宽内妒,荆州富庶稳定、自已浪得八骏虚名,水镜先生及弟子宁隐住也不肯投奔,曹操虽奸诈,待人却能做到“周公吐甫”,使“天下归心”,让天下英才聚集在他身边。

比之周瑜气量狭窄、刘备忠厚似伪,曹操虽喜怒无常,却能做到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从来用人不画小圈子。

乱世之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为何独曹公能如此容人容物

用贾栩劝张降曹时的一句话说:“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用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的话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 志存高远,着眼全局,胸襟自然宽阔。

曹公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从他远征乌桓归来途经秦皇岛时写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得到验证:“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鸟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歌以咏志,言为心声。

看到宽广的大海,感慨万分,海纳百川成就其大,升华的心胸如大海,能容日月星汉,况他几个人乎

联系到今天,在我们的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乃至一个单位中,有一些现象却不得不让人引起深思。

像杨修那样工于心计,整天忙着猜摩和破解领导意图的人大行其道。

而像关羽那样在某一方面有着真才实学、又不善于拍马迎奉的人却受到无情的冷遇和打击。

甚至千方百计地将其排挤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而后快。

拿曹操相比,这样的人是否心胸过于狭窄了呢

当然,我们并非是要学习曹操的成王成霸,而是应该学习他的气度、学习他的肚量。

关羽式的人物在具有独特才干的同时,往往个性特殊、不容易驾驭,甚至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使用这样的一种人是需要肚量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待这样的人是容、是用,还是打压、排挤,这也是我们的事业能否兴旺的关键所在。

而杨修式的人物虽然有他的小聪明,却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疏远和排斥这样的人,同样需要一定的胆识和胸怀全局的肚量。

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左右 5篇

1.李煜一生的传奇  ——听刘晓岚教授讲“李煜”有感  与李煜同醉:窗外雨声淅沥,你却还沉醉在梦里。

神情彷徨,容颜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

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岁岁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脸上的忧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艳阳,也无法驱散你那心灵的寒气…… 春花秋月,刺穿你炽热的灵魂。

雕栏玉砌,只剩得一声叹息。

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

低吟浅唱,千古愁绪,喝一杯苦酒吧

我愿陪你同醉,就让这一酒消千愁,随着一江春水东流去……  ——题记  不得不说,历史是无情的,它给予每个朝代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骄奢淫逸,还有无尽的痛苦,心机。

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献给任何一个王朝,它不肯让任何一个王朝长时间的享受生活。

所以,它给了每一个王朝一个期限,一段回忆。

这其中: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君主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秉公执法有的贪婪残暴;有开国皇帝有末代君主;当然,一生的“伟绩”有的被世人称赞有的被世人唾弃。

然而,在每个王朝末代君主的头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们,不是被人类唾弃、耻笑,就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

历史丝毫不会宽恕他们的“罪行”,所以,他们成了臭名远扬的千古罪人……  其实,不然,在所有亡国之君中,有一位不仅没有遭到世人的唾弃,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与惋惜,他的词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

  2.  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

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

《三字经》与、合称为“三百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

《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

《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3.  一个朝代,由弱转强不易,但是由盛转衰那却是易如反掌,而其间最可怜的就是忠臣和百姓

想那刚做皇帝时东京是何等繁华,便是那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由于他亲小人,远贤臣,至靖康年间,金军南下,生灵涂炭,江山满目疮痍,百姓生不如死

二帝被掳后,赵构即位,但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从金国册立的那里得来的,而二帝虽被掳,但仍然健在,如果像主战派所坚持的那样,收复中原,迎回二圣,那让情何以堪

你可以收复中原,但绝不可迎回二圣

可怜岳飞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着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必然让高宗起了杀心

南宋的爱国将领,不是死于战场,不是铁马金戈裹尸还,而是死于自己一心保卫的江山的最高统治者手里,谁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呢

  曲端也是被诬谋反,被自己昔日旧部下严刑逼供,活活折磨而死的

我想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会感到心寒的

谁还愿意保卫这样一个国家

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词写的好“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

”,自己在那里歌舞酒会,而拼死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是用来被杀头的,对待奸佞小人,则是皇恩浩荡,这样的朝廷怎能不灭亡呢

  现在虽然不能算盛世,但人心向钱,有钱就什么都有了,官员照顾着,法官保护着,人人为己,腐败横行,是不是富了以后,人就没了骨气,什么也能做,民族大义都可不顾,看两宋风云,为了自己利益,卖国的卖国,投降的投降,内讧的内讧,哪管百姓死活  4.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

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

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5.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

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

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

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

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

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

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

有时间会常看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